113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教學創新精進面向-核心議題六
「培養好習慣,從自律開始工作坊」
活動名稱 |
培養好習慣,從自律開始工作坊 |
|
活動日期 |
113年11月9日(星期六) |
|
活動時間 |
9:30~12:30 |
|
活動地點 |
第一教學大樓N111 |
|
活動參與對象 |
校內學生為優先 |
|
活動參與人數 |
23人 |
|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自律並不是一個恆常不變的個人特質,它更像是我們手臂上的肌肉,可以透過訓練來加強。而有效的訓練仰賴心理學理論對人類行為的了解,以及豐富實務經驗所累積的應用策略。本工作坊師生共同企畫,邀請的鄭逸如講師長期發展自律課程並發表過相關研究,他將解析影響習慣建立的各項因素、分享實用策略,並帶學員設計專屬自己的習慣養成計畫,協助大家往自己的目標更靠進一步。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工作人員於活動前30分鐘進行前置作業,準備簽到表並進行設備測試。本場23位學員陸續完成報到後,活動開始由鄭逸如老師,以自身例子為開場,告訴學員們自身是如何自律,並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於課程中分享如何有效培養習慣,使學員更容易理解並將知識概念化,藉由老師的分享幫助學員釐清拖延原因,找出解決重點,幫助我們在立即滿足與完成長期目標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對抗由慾望引導的誘惑。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一)質化指標: 1. 學員回饋及建議: 將自律習慣進行階段式分析,可以更具象化幫助執行。 課程內容豐富,有實際案例和執行策略,很實用,收穫很多。謝謝講師! 從這個活動之中,學到了很多關於自律的策略,也讓我有了更多關於自律的思考。 自律的策略介紹十分清晰,但是希望能夠有一些活動去探討動機層面,比較偏向心理歷程的東西,無法持續進行目標,很可能沒有釐清初衷。 此次的活動令我更加了解自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跳脫完美主義者的思維。我在高中時期以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不管是什麼事情,我都想要做到最好,所以常常會浪費許多時間,甚至產生了拖延症。透過今天的課程,我發現:其實只要改變二分法、改成加法,並且調整計畫,就可以使自己不那麼痛苦,然後拖延症的毛病就會減少許多~謝謝講師帶來精彩的演講,希望之後還有機會參加此種活動,萬分感恩! 2. 未來舉辦系列活動,您希望的議題/型態是: 大腦與自我決定和自我控制行為相關的議題、要如何找到堅定自己的目標並執行自律? (二)量化指標: 1. 您對本次活動講授者講授滿意度為何? 非常滿意90.9%;滿意9.1%;尚可0%;不滿意 0%;非常不滿意0% 2. 本次活動能使您對「自律」有更瞭解? 非常滿意81.8%;滿意18.2%;尚可0%;不滿意0%;非常不滿意0% 3. 本次活動帶給您培養好習慣的技巧有所助益? 非常滿意81.8%;滿意9.1%;尚可9.1%;不滿意0%;非常不滿意0% 4. 整體而言,您對本活動的滿意度為何? 非常滿意90.9%;滿意9.1%;尚可0%;不滿意0%;非常不滿意0% |
||
三、 活動花絮: |
||
|
|
|
講師進行活動開場與自律介紹 |
講師請學員個別分享自己對自律的經驗 |
|
|
|
|
講師分析自律方法後進行實際演練 |
講師最後請學員們分組將方法融會貫通並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