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立基於中長程校務發展目標「促進人類健康福祉之國際一流醫學大學」之願景,有感於多數畢業生未來是守護民眾健康的第一線,為培植學生具備迎向未來世界的關鍵力與健康照護能力,於第一階段(107-108年)高教深耕計畫開展四構面計畫、18項核心議題,以教師創新教學領航,優化學生基礎能力、專業能力、跨域能力及三創能力,同時藉由跨域結盟與資源的橫向鏈結,實踐大學公共性與社會責任。歷經兩年高教深耕計畫的執行,累積豐碩特色成果,包含:(1) 教師投入教學現場從事教學學術化,近兩年共獲教育部核定36件「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2) 建構醫學大學AI人工智慧資訊特色分級課程,奠定第二階段開展精準健康促進之基礎;(3) 全國首例醫學大學獲頒「108年第6屆藝術教育貢獻獎-大專組績優學校」;(4) 具國考證照學系畢業生從事醫療相關領域工作約86.6%,且對專業課程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為正相關; (5) 8項學科領域進入全球ESI頂尖學術指標排行;(6)獲107教育部「第一屆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最佳實踐獎」肯定。
奠基於第一階段的基礎與成果,及面對人工智慧新世代對醫療健康領域帶來的新衝擊,本校於第二階段(109-111年)高教深耕計畫揭櫫以培育「人工智慧新世代精準健康促進人才」為目標,將「人本關懷」、「跨域創新」與「智慧健康」三大元素貫穿其中,培養學生深化人本關懷思維、以人工智慧涵養暨專業人本雙跨域來呼應健康產業新趨勢,提升應對未來世界之競爭力。第二階段計畫共開展四構面、13項核心議題與4項種子計畫個案,藉由「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構面,建構醫學大學教師教學專業化;在學生方面,則以深化醫學倫理及醫療法律為出發,加強人工智慧思維融入基礎能力與專業能力,並輔以社會議題導向之專題實作與在地實踐,透過雙證書及將人本化跨域內涵融入通識與專業教育。透過「發展學校特色」構面,鏈結本校附屬醫療機構臨床能量及產官學資源,強化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研究,同時形塑研發實務、跨域產創、國際鏈結三者並重的培育環境。由「提升高教公共性」構面,擴大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入學名額、就學資源並增設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同時賡續證據本位校務專業管理,精進校務決策。融入「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構面,建構USR Hub做為機制推動與社會需求回饋平台,並提出4項種子計畫個案,期透過社區問題的分析探討,協助社區解決困境,使本校大學社會責任的影響力永續發展。
再者,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完善弱勢協助機制,本校亦獲教育部補助執行附冊─「那瑪夏人才培育與健康永續發展計畫(深耕型)」、「樂活高雄.健康城市─小港區環境教育與健康促進永續發展計畫(萌芽型)」,及附錄─「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藉此將偏鄉醫療服務資源擴大延伸,並永續經營至原鄉教育發展(人才培育)及醫學教育與醫療照護(健康福祉),同時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更完善的輔導支持系統,有效促進社會流動。
此外,本校另獲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部分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環境醫學研究中心」補助,以學術創新、社會貢獻、培育高階研發人才及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為主軸,訂定「室外空汙(高雄重工業)」、「室內空汙(油煙、燒香等)」及「生活環境汙染物」三大議題,同時建立各種常規及特色分析平台,支援各研究議題或獨立發展成特色平台。希冀以研究國內外常見及重要食安或環境議題與疾病之關係,加以解決社會議題,提升國際能見度及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