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開始: 2025-03-24
活動日期結束: 2025-05-24
永續發展目標: 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鄉

 

114年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青銀攜手健康培力-永續旗津樂齡共融生活圈計畫

具文化與族群敏感度的歌謠融入高齡律動對參與度與滿意度的影響

 

活動名稱

「青銀攜手健康培力-永續旗津樂齡共融生活圈計畫」

具文化與族群敏感度的歌謠融入高齡律動對參與度與滿意度的影響

活動日期

2025324(星期一)2025524(星期六)

活動時間

11:0012:00

活動地點

旗津醫院實踐巷弄站、旗津醫院中洲安順巷弄站、旗津醫院大願院巷弄站、旗津醫院北汕巷弄站、旗津醫院永旗巷弄站、旗津醫院復踐巷弄站、旗津醫院福壽巷弄站、旗津醫院興竹巷弄站

活動參與對象

高醫大醫社系師生、旗津醫院同仁、旗津醫院巷弄站長輩

活動參與人數

活動參與人數總共 110  

1.      活動重點及目的:

    全球老化時代來臨,臺灣亦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不僅牽動醫療與照護資源的重新配置,延緩高齡者老化也不再侷限於生理層面的維護,而是朝向更全面、整合心理、靈性與社會連結需求的全人照護模式邁進。在高齡照護與全人照顧的脈絡下,音樂輔療正充斥在各個社區據點當中,也是一種兼具藝術與療癒的非藥物介入方式,若我們能更有計畫性的設計音樂活動,不僅能促進長者的肢體律動,更可能創造出心靈與社會連結的機會,達到整體健康與福祉。


本研究基於此理念,探討不同語言與世代背景的歌謠,是否在音樂輔療活動中產生不同的效果。以高雄市旗津地區八處C級社區關懷據點的高齡者為對象,將不同語言與世代記憶交織而成的歌謠分類,並導入音樂輔療活動中,進而探究與自身文化背景相符的類型歌謠對長輩的影響是否更顯著。本研究所選用之四種歌謠類型分別為:現代國語歌謠、現代台語歌謠、懷舊國語歌謠與懷舊台語歌謠,共實施3264首音樂輔療活動,並於每場活動後發放問卷,蒐集參與者對活動的感受評價。

 

2.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本研究之音樂輔療活動設計,結合全人照顧理念與文化敏感度,目的希望能夠看到熟悉且具文化認同感的音樂,引導高齡者進行身心靈社的參與。活動每場活動時間約為15-20分鐘,內容包含節奏引導、音樂律動與問卷填答。


(1)
暖身引導(約3分鐘)
活動開始時,帶領者會根據當日的歌謠類型,播放對應的旋律片段,引導長者以拍手打節奏。此階段的目的是讓長者進入音樂是節奏的認知,並逐漸進入活動狀態。

 

(2)律動示範(約3分鐘)
在正式進行音樂律動前,帶領者會先清楚示範音樂輔療所搭配的肢體律動動作。動作設計以高醫物理治療老師所設計適合長者的肢體律動,並可以根據長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彈性調整。

 

(3)音樂律動(約6分鐘)
正式搭配該次的歌謠類型,進行音樂輔療。本研究共進行32次、64首歌曲的音樂輔療活動,採取肢體律動內容統一、歌曲節拍速度統一與活動流程安排統一,唯一的變項為歌謠類型(現代國語歌謠、現代台語歌謠、懷舊國語歌謠與懷舊台語歌謠),以確保干擾因素最小化,並在活動開始前不讓參與者事先知悉該場次所播放的歌謠類型,以避免其對活動產生預期心理或偏好影響,使研究更精確確認「歌謠類型」本身對高齡者的感受感受。

 

(4)問卷填答(約8分鐘)
活動結束後,請參與者進行簡要的問卷填答,內容包括對活動的整體感受與未來參加意願等項目。問卷採用結構式設計,並配合口語引導協助長者理解與作答,以確保資料回收的準確性與代表性。

 

3.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從頭到尾都有

大部分有

一半一半

大部分沒有

完全沒有

無效答案

一、今天老師帶的動作,我覺得我做得很好

345

17

0

0

0

4

二、今天老師帶的動作,我覺得很適合我

336

22

5

1

0

2

三、參加今天的活動,我覺得心情很輕鬆

328

27

3

2

0

6

四、我覺得我今天有認真做動作

335

15

3

1

1

11

五、我有跟著歌曲的節奏打拍子

291

29

12

10

18

6

六、今天活動播放的歌曲,雖然打拍子的時候不必跟著唱,但是我心裡面會跟著唱

338

19

3

0

1

5

 

  1. 活動花絮:

音樂輔療活動-復踐巷弄站

音樂輔療活動-實踐巷弄站

1

2

音樂輔療活動-興竹巷弄站

音樂輔療活動-永旗巷弄站


3


4

音樂輔療活動-大願院巷弄站

音樂輔療活動-北汕巷弄站

5

6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