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開始: 2024-12-12
活動日期結束: 2024-12-12
永續發展目標: SDG4優質教育

高雄醫學大學113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醫務個案實務研討

活動名稱

變遷社會下的助人關係議題

活動日期

113年11月14日(四) 

活動時間

15:10-18:00

活動地點

CS407

活動參與對象

醫社系二至四年級

活動參與人數

64位

  1. 活動重點及目的:

透過跨域創新之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參與實踐與永續發展視野結合,啟發學生意識到健康權的交織網絡,學習運用同理心作為溝通對話的橋樑,發展跨領域的合作能力,以開發結合人文精神和跨域能力的適當媒介,促進健康權的落實與永續實踐。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為了使學生了解助人工作於醫務場域運用,本活動安排高醫社服室劉姵均主任至課堂讓學生認識醫務領域環境的特性,以及助人工作知能醫務領域之應用,並提供學生於實習前的修課準備建議,分享醫務社工日常工作的多樣性,例如處理臨終關懷、國外癌症案例處遇等,強調全人照顧的理念,不僅是針對病患的身體疾病進行支持,更需關注其心理、社會與靈性需求,進而實現真正的「全人」服務。 

劉主任首先以自身的專業經驗,給予各位同學未來職涯規劃的建議與勉勵。同時提醒大家重視在學期間的實習與學習,因為這是累積專業經驗與提升實務能力的重要階段。此外劉主任分享末期病人關懷的實務經驗,透過真實案例帶領同學了解在臨終病患關懷中,如何運用助人工作的技巧,評估病患與家屬的需求,提供心理支持,並協助資源連結,幫助他們在生命最後階段達到最大的舒適與尊嚴。同學們將學到如何透過問題評估、介入策略,不僅讓同學更了解醫務社工的專業價值,也為未來進入實習與奠定扎實的基礎。

  1.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一)量化結果

項目(51份

非常

滿意

滿意

尚可

不滿意

非常不滿意

  1. 您對本次活動講者講授滿意度為何?

62%

32%

6%

0%

0%

  1. 本次活動讓您對個案工作學習策略認識的程度為何?

66%

32%

2%

0%

0%

  1. 本次活動使您對個案工作實務應用瞭解的程度為何?

62%

34%

4%

0%

0%

  1. 本次活動啟發您在個案工作跨域學習的滿意度為何?

54%

36%

10%

0%

0%

  1. 整體而言,您對本活動的滿意度為何?

60%

34%

6%

0%

0%

  1. 未來舉辦「健康照顧議題」系列活動,您是否會推薦其他人參與?

會:98%

不會:2 %

未填答:0

(二)質性結果

經過今天的課程,對於醫務社會個案工作,我想說的是......

  • 我認為醫務社會個案不僅是提供情感支持,還需要整合資源、協調醫療與社會服務,幫助病患及其家庭面對疾病帶來的心理、情感與生活挑戰。這是一項極具挑戰但也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 今天的課程讓我更深入了解醫務社會個案工作的專業內涵和挑戰。我認識到,這不僅僅是協助病人處理實際問題,還包括在情感、心理及社會支持上的全方位介入,幫助病人在逆境中找到希望,也感受到其對社會的深遠意義。

  • 慶幸自己是就讀與醫務社工有相關連的系所,也對於未來若要實習面試醫務社工的部份有些許的想法,自己的面試經驗並沒有到非常的豐富,所以目前還有時間可以慢慢練習及去選修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課程,感覺聽完本日的分享,會對於未來多一點的想像空間,謝謝老師的安排,也謝謝講者的分享受益良多,很喜歡有互動聊天的環節,透由對談提問讓相關問題更有印象及也可以減少平淡的氣氛!!

  • 有更加了解未來實習面試的各種準備及重點,以及知悉醫務社工服務流程。首先,須先稱呼對方,並避免對方在休息直接輕拍,這樣易造成不尊重他人的想法,之後說明自己的職稱與來意,核心重點在關心而非幫忙。此外,作為醫務社工也須知相關的醫療方面知識,在南部工作的話也須有一定程度的台語溝通能力。

  • 學到不只聚焦於病人本身,且要考量整個家庭以及個案的支持系統訪問病人時要主動表明身分及來意,也要確保他的隱私及安全問題醫務社工要會對各階段病人做處遇,並能夠面對死亡。

我對自己社工生涯的期待是......

  •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具備專業能力與同理心的社工,不僅能夠提供實質的幫助,還能陪伴服務對象走過人生中艱難的時刻。我希望我在社工生涯中持續學習、成長,並探索不同的領域,找到自己的專長與熱情所在,最終能在某個領域成為一名值得信賴的專業人士。

  • 能夠持續學習與成長,專注於弱勢群體,提供實質支持,並透過倡導與實踐,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改變者。

  • 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並在遇到任何環境或人事物時,仍舊保持初心。也希望是真的有實際提供別人幫助,最後將所學完全發揮。

  • 我希望我能夠在這條道路上一直“保持初衷”,不要因為一些挫敗或是困難就放棄,要想想當初為什麼要當社工 又要成為什麼樣子的社工,然後一直保持熱情!

對於我個人獨一無二的社工生涯路,我最想立即做的一件事是……

  • 目前而言的話,最想要為我獨一無二的社工未來做更多沒嘗試的事情吧!無論是在軟實力或是現今所能把握參加的所有實務經驗都好,只要是對我未來有幫助,時間狀況允許的都不想放棄,都想要試試看,沒有試過怎麼知道被霧所遮擋的後方會不會又是另一片彩霞或是光景,誰都不能預算未來會如何,那就抓住現今不要放棄。當然這些的前提是要把成績穩固住,不求超越他人或是拿書卷獎,但至少不要對不起自己,「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我知道若我「不努力」,那可能真的什麼都沒有,想要有什麼樣的未來,除了我自己喜歡先有所規劃或是說有一點的方向的目標,若想要往我有興趣的領域的話,我希望是我的能力有辦法抓到面試官的需求及喜愛,所以我會努力向上,盡自己最大的能耐去面對所有挑戰!!才能開創自己獨一無二的社工之路。

  • 我希望我可以開始多接觸實務經驗,無論是參與更多實習、志願服務,還是與前輩學習交流。我認為只有親身參與,才能真正理解個案工作的核心,進而找到自己在這條路上的方向和使命。

  • 若是剛當上精神社工,我很想做一個精神疾病的座談會,去了解病患及家屬的關係,以及病患的心理狀態,因為我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很感興趣,想要知道究竟是為什麼導致他們生病,還有其背後的故事。

  • 把社工該具備的條件與能力學習完善,因此對於必修課會全力以赴。還有在社工多重領域中,可以摸索出自己嚮往的地方,並先行選修專業課程,以利未來實習及面試。

  • 對我來說,最想立即做的是多多關注社會議題,並專注於特定領域,藉此提升專業能力,並積極參與倡議與實務工作,為需要幫助的人帶來真正的改變。

  1. 活動花絮:

 醫務研討1

 心理衛生2

一: 醫務領域的專業工作內涵與挑戰

二: 鼓勵同開始多接觸實務經驗

 心理衛生3

 醫務研討4

三: 末期病人關懷之能與技巧

圖四癌症患者不同階段的關懷方向

心理衛生實務案例研討

活動名稱

【變遷社會下助人關係議題】

活動日期

113年12月5日(四) 

活動時間

15:10-18:00

活動地點

CS407

活動參與對象

醫社系二至四年級

活動參與人數

64位

  1. 活動重點及目的:

透過跨域創新之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參與實踐與永續發展視野結合,啟發學生意識到健康權的交織網絡,學習運用同理心作為溝通對話的橋樑,發展跨領域的合作能力,以開發結合人文精神和跨域能力的適當媒介,促進健康權的落實與永續實踐。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助人關係議題心理衛生社工場域中的實際應用,本次課程特別邀請了王美懿講師蒞臨授課。講師將透過分享自身成為社會工作者的故事,啟發學生對這份職業的認識與熱情,並探討酒藥癮或物質障礙的助人工作的領域應用,幫助學生針對實習的挑戰與需求做出充分的準備。包括如何準備實習的心態、如何設定學習目標、如何與案主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等方面,這些都將為學生進入實習場域提供寶貴的指導。

課程內容深入講解助人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三大技巧:專心、傾聽與提問。這三項技巧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與案主的互動中建立信任與理解,也能有效促進案主的情感表達,進而更好地為案主提供支持與幫助透過實際案例的分享,學生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這些技巧去辨識問題,並採取合適的方式進行干預與協助。

  • 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探討對個別化助人工作的印象與想像
    學生被分成小組討論對個別化工作的初步印象或想像,讓他們探討自己對助人工作的理解,例如與案主建立信任關係、處遇過程中的心理挑戰。這不僅能讓學生理解助人工作中的多樣性,也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對這份工作中的各種期望與擔憂,並為後續的討論奠定基礎。

  • 講師分享:社工生涯的起點與實際經驗
    透過經驗分享為何選擇社會工作,激勵學生思考社會工作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項使命感驅動的工作,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問題背後的假設和未解答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社會工作在真實世界中的複雜性。

  1.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一)量化結果

項目

非常

滿意

滿意

尚可

不滿意

非常不滿意

  1. 您對本次活動談講者講授滿意度如何?

78%

17.1%

4.9%

0%

0%

  1. 本次活動讓您認識心理衛生領域相關服務技巧的滿意度如何?

63.4%

29.3%

7.3%

0%

0%

  1. 本次活動能使您對心理衛生領域服務資源應用的瞭解度如何?

58.5%

29.3%

12.2%

0%

0%

  1. 本次活動帶給您在助人關係學習方面助益如何?

75.6%

14.6%

9.8%

0%

0%

  1. 整體而言,您對本活動的滿意度為何?

68.3%

24.4%

7.3%

0%

0%

  1. 未來舉辦「心理衛生領域」系列活動,您是否會推薦其他人參與?  

會:97.3%

不會: 2.4%

未填答:0

  1. 您參與本活動,讓您在下列何種能力上有所成長?

  2. (可複選) 

a.能夠運用多元學習方法

70.7%

b.能夠主動參與各類活動及追求新知

70.7%

c.能具備建構生涯學習規劃能力

61%

d.思生命存在價值

56.1%

e.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並發揮個人的創意與特色,尋求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73.2%

f.用多種資源尋找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並將多種的資訊加以整合成有意義的知識

39%

(二)質性結果

本次課程,對於助人關係建立的新認識有.....

  • 在聽完這堂演講後,我對助人關係有了新的認識。過去的助人模式多強調專業距離與權威,而現今的助人關係則更注重合作與共情,強調互動中的平等與尊重。社會變遷使得助人工作需要靈活調整,關注個體差異及情境因素,並且透過建立信任關係,讓受助者成為積極參與者,共同促進其成長與改變。

  • 本次課程讓我了解到建立信任是助人過程的核心。除了傾聽與同理外,還需注重非語言溝通,如眼神接觸、肢體語言等。此外,理解助人的倫理界線、尊重個體差異以及持續自我反思,也有助於建立深層且有效的助人關係。

  • 在美懿社工師分享中,有更清楚助人關係建立的核心在於信任與尊重。建立與個案的良好關係,需要投入時間、耐心,以及運用同理心與主動傾聽技巧,了解個案的需求與情感。此外,社工師強調在關係中保持專業界限的重要性,並以開放的態度陪伴個案探索問題與資源,讓我對助人工作的實踐有了更深的體會。

  • 不一定每一次的建立關係都要帶有目的性,應當是說去會談過程可以慢慢地去施放想要知曉的問題,但不是突然一瞬間,兩人都還在彼此的理解與坦陳,就像是兩個陌生人還在互相的熟悉,有時候了解服務對象的一些日常瑣事或是過往經驗,都有可能會讓關係的建立更加明確亦或是從中發掘其困難也說不定,一步一腳印。

  • 在助人關係中,除了同理心外,還需懂得界限的建立,避免過度介入。良好的助人關係是雙向的,應尊重對方的步伐與選擇,讓對方感受到支持而非壓力。也要保持警覺心和共情能力,但是切記要保持理性的態度,已去發現問題並解決。

下一步希望如何運用心理衛生服務的知識和技能於助人關係......

  • 希望能運用心理衛生服務的知識和技能,幫助服務對象識別和處理心理困擾,如焦慮、抑鬱或壓力問題。透過心理評估、干預技巧和情緒調節方法,協助他們建立正向的應對策略,促進心理健康並減少精神疾病的風險。同時,透過心理教育提高個案對心理衛生的認識,增強其自我照顧與求助意識。

  • 1.服務對象很有可能是非自願案主,沒有病識感或者不覺得自己存在什麼問題,所以在會談時,不能過於急躁探討問題,還有也要表示出我們的善意與接納2.助人中可能會從服務對象身上獲得一些負面情緒,我們自己應該學會調適心情,並保持冷靜的腦與溫暖的心,才能繼續專業的服務個案

  • 上課時老師有提到有時候對方可能因為曾經遭受過不好的對待導致對人際關係較為害怕及抗拒時,貿然的詢問過往經歷或是急著想幫助他高機率得到反效果,較好的辦法應該是轉移注意力的同時藉由時間使其放下防備後主動說出較佳。

  • 可以結合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觀念協助服務對象,進一步滿足其需求。也能在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分享具體案例,教育正向的處理方法

  • 同理他者的生命時,就想像是自己的經歷般,去認真對待,「以心對心/換位思考」,不給予其任何指責—很多時候,一句話就能救贖他人,又或是殘殺他人。

  • 我希望運用心理衛生服務的知識與技能,尤其是同理心和主動傾聽,在助人關係中建立信任。例如透過理解個案的情緒,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同時,運用情緒管理技巧,引導他們有效表達感受,舒緩壓力。此外,我也希望結合問題解決的技巧,陪伴服務對象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並協助連結合適的資源,幫助他們提升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

  • 我認為實際運用的核心是在去提升服務對象心中的敏感度並提供支持,例如上課中學到如何運用傾聽與共情技巧,去運用同理心的五層次和探討何種原因造成其壓力的來源,也從中幫助他們建立自我信心和自我調適,最後最重要的資源連結,一個社會網絡中沒有這個一定是不行的,尤其在資源鏈結的部分對我們的科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也需要運用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及對文化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尤其是在心衛這個領域更是需要,避免社會不平等中的偏見、歧視和壓迫,形成正向的改變!

經過今天的課程......我要對過去的我說……

  • 你選擇來念醫社系是對的,今天才有辦法因此學到這麼多專業知識,上到這堂很有意義的課,這一切都是慢慢累積起來的,沒有辜負我的努力辛苦了。

  • 我想對過去的自己說,勇敢相信自己,學習助人讓自己成長很多。

  • 過去的自己對於未來迷茫是正常的,因為還沒接觸過,甚至連有些專業用詞和方法都沒聽說過,但自己願意努力學習和常識已經很好了。

  • 經過今天的課程,我想對過去的自己說:對自己是否未來要走社工這條路,感到迷茫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去探索自己是否適合走這條路。就像美懿社工師當時也曾意外自己是考上社工系,但他選擇全心全意投入,透過實踐與反思找尋方向與是否適合走社工這條路。因此我覺得我只要持續努力與探索,相信自己也能不再迷茫,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與答案。

  • 「用功讀書」,從以前知曉美懿老師時就不斷的和我們重複這句話,從前的我只懂表面上的「恩,讀書可以讓我更好。」,但現今到了大二卻明瞭了這句話的含義,並非只是要我自己好好讀書,而是會漸漸的發現雖然讀書大家都有讀,重點在於你讀進去了多少,又吸收進去了多少新知與養分,就像今天課程中請我們寫下或畫下對於「個案工作」的印象,腦袋中漸漸會浮現曾經學過的同理心、會談技巧、五大領域、司法藥酒癮、家生態圖……等,這些都可能是要進入該科系後才會學習到的東西,且是可以實際運用出來的事物,想對自己說讀書是真的有用的,只要你肯讀東西都還會有所吸收且運用,當下不明瞭的事物最終都會在往後默默地浮出水面給予答案,曾經的必然與磨難,都是成就更好的你,你每一步走的路,都算數。

  • 希望過去的自己能夠不要這麼自責,沒有考到自己最喜歡的科系,但現在來這裡我還是過很開心。

經過今天的課程......要對現在的我說…… 

  • 現在已經逐漸開始學會很多跟社工有關的專業知識了 想法很多也會因此而改變,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這些專業課學習如何轉變成一個真正的社工,要把以前只是普通人的想法拋開。

  • 經過今天的課程,我要對現在的自己說,要繼續保持學習的熱情,並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中,幫助他人成長。

  • 今天老師說不要再浪費時間了,要趕快搞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希望你能運用身邊的資源,更了解自己,讓你能更看清楚你的未來。

  • 社工不是一個發財的工作,但他比逐利更有意義,要牢記初衷幫助那些需要被幫忙的人與家庭,但在這之前必須好好讀書掌握足夠知識。

  • 要認真上課,多聽聽教授們或講師們的經歷和心得,都是很好的營養。現在的自己也要多多思考未來的自己想走什麼方向,要如何精進自己。

  • 要「好好讀書」!因為這是美懿社工師一直對我們耳提面命的一句話,而且要持續探索,不只是有助於幫助我們,越來越清楚自己的目標與方向,而且學習是通往專業的基礎,只有不斷積累知識和技能,不僅有助於實務上的運用,也對考取證照有實質好處,更重要的是才能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 對於今日課程後,有更理從老師的實務經驗中找到未來的目標有了方向,聽取他人的經驗,除了可以一方面知曉現實的服務方式是如何,也對未來不會那麼的惶恐或是說知道真正的心衛社工是在執行什麼樣子的服務,也可以從大家的認知去分享中再次的複習我們學習到的事物,要對現在的自己說,或許現在還很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和會成為怎麼樣的人,但請相信自己現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無論最終是否會持續走上「社工」這條路,但你所學到的東西會羹隨你一輩子,而且我認為會談技巧或是同理心相關的技巧,無論在哪一個行業都會很適用。

經過今天的課程......我要對未來的我說……

  • 要當社工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也已經比很多人都還要勇敢了,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既然都走到這裡了 那就不要半途而廢,要繼續加油,已經很棒了!

  • 未來的我,不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模樣,是一個優秀的社工嗎?或是找到了其他你喜歡的事情做,那都很好喔,只要你有勇敢嘗試並能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就無條件支持你!

  • 將自己所學和具備的專業奉獻給社會上需要的人,當我們用心的付出,除了物質上的獲得,更多的會是心理或精神上的收穫。

  • 一定要繼續學習多元的內容,不管在哪個領域都可以加以運用,透過學習助人的關係也能夠幫助自己走向想去的地方。

  • 看過美懿社工師的個案筆記本,如果未來想往精神領域前進的話,一定要先學習各種專業醫療疾病的英文單詞與縮寫!還有未來當上社工路上遇到挫折時,一定要學會「轉念」,換個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想法,這樣也能不讓挫折困擾著自己,讓自己能持續對工作與助人關係保有熱情。

  • 「錯了,也沒關係」,人並非是十全十美的,會做錯事情那是因為不熟悉,也不要害怕而畏懼去做任何事情,就如同今日的分享中老師所提到的自己第一個個案高伯伯的一家人去家訪後,去沒有得到應當需獲得的答案,但我認為犯錯就要將那個過錯牢記,且避免下次再次跌倒在相同的地方,一二次的過錯會讓人諒解,但久而久之他人可能會認為何他的過錯我還要幫忙收拾他的攤子,所以也不要一直覺得我還年輕還可以被容許犯錯,但不要不知反省,另外,也可以多信任自己的團隊夥伴,社工這個職業也就是一個人,一個也需要日常生活的「普通人」,我們不需要像神一樣樣樣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團體工作的時候,多數的人再犯錯之時,都會將過錯及原罪將禍自身成為替代羔羊,不斷地自我反省,想告訴自己未來可以多相信自己的工作夥伴,為他們是最理解你的工作性質的一群人,有問題都可以與他們討論解決,就像是老師分享他們的高榮有三位社工師會互相的協助和討論問題解決,不會是自己面對所有,這大概是這科系的可愛之處吧!

  1. 活動花絮:

 心理衛生1

 心理衛生2

圖一 講者個人專業生涯經驗分享

圖二:人關係三大技巧:專心、傾聽與提問

 心理衛生3

 心理衛生4

圖三:分組討論甚麼是助人關係

圖四同學分組分享1

 心理衛生5

 心理衛生6

圖五:同學分組分享2

圖六: 同學分組分享3

身心障礙者全人照顧服務研討

活動名稱

身心障礙者服務之多元認識與交流

活動日期

1131212(星期四)

活動時間

15001800

活動地點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無障礙之家

活動參與對象

醫社二、三、四

活動參與人數

64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活動安排同學前往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無障礙之家參訪,與具有豐富身心障礙領域經驗的社工師交流,深入了解無障礙之家所提供的服務設施,包括住宿生活照顧服務、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學前兒童發展中心,以及身心障礙輔具租借服務,幫助學生全面認識無障礙之家的服務架構與功能,從中學習如何因應身心障礙者的多元需求進行服務設計與資源配置。同時藉由這次參訪,讓學生不僅能獲得身障領域專業知識,更能反思如何在未來的專業實踐中,推動更包容、更完善的身心障礙者服務體系。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本次參訪活動的目的地為高雄市社會局的無障礙之家,該機構的服務範圍十分廣泛,涵蓋了各類障礙者的需求。參訪過程中,由擔任個案管理通報中心窗口的學長進行演講,介紹無障礙之家提供的服務,學長的分享讓學生認識到,身心障礙者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轉銜服務至關重要,且服務需求應具個別化,使學生能透過實地訪查深入的理解到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中的困境與需求,還能反思資源分配不均的議題。

        此外,活動中特別安排視障體驗環節,讓學生親身體驗視障者使用導盲杖的感受,並參觀了多樣化的身心障礙設施,讓學生能夠真切了解不同障礙者所需的服務及實際運作場域。這些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身心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身體限制,並認識到輔具使用在其中的重要性。此次活動希望能讓學生思考身心障礙者所面臨的資源限制與挑戰,進而培養學生對身心障礙者相關知識。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一)量化資料整理

項目(47份)

非常

滿意

滿意

尚可

不滿意

非常不滿意

1.     您對本次活動講者講授滿意度為何?

55.3%

40.4%

4.3%

0%

0%

2.     本次活動讓您對個案工作學習策略認識的程度為何?

59.6%

38.3%

2.1%

0%

0%

3.     本次活動使您對個案工作實務應用瞭解的程度為何?

59.6%

38.3%

2.1%

0%

0%

4.     本次活動帶給您在個案工作跨域學習的滿意度為何?

61.7%

38.3%

%

0%

0%

5.     整體而言,您對本活動的滿意度為何?

61.7%

38.3%

0%

0%

0%

6.     未來舉辦「社會議題」系列活動,您是否會推薦其他人參與?

會:100%

不會:0%

未填答:0

7.     您參與本活動,讓您在下列何種能力上有所成長?(可複選)

a.能夠運用多元學習方法

68.1%

b.能夠主動參與各類活動及追求新知

68.1%

c.能具備建構生涯學習規劃能力

55.3%

d.思考生命存在價值

48.9%

e.同角思考問題,並發揮個人的創意與特色,尋求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59.6%

f.用多種資源尋找資,對資分析處,並將多種的資訊加以整合成有意義的知

38.3%

(二)質化資料整理:

(1)對於身心障礙服務資源限制與挑戰的新認識

·       對於身心障礙服務資源的限制與挑戰,可以從服務覆蓋面、資源分配公平性、專業人力不足以及制度化服務與個別化需求的矛盾等層面進一步了解。其中,資源分布不均導致城鄉差距,且部分身心障礙者的特殊需求因缺乏靈活性而未能被充分滿足。此外,相關專業人員的流失和培育不足,使服務的質量與可及性受限,這些問題凸顯了現行體制需要多方努力改善的迫切性。

·       今天參訪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無障礙之家後,我對身心障礙者的服務資源有了更深的認識。儘管社會已逐漸重視這些需求,但在資源配置與服務的普及性方面,仍面臨場域適應、專業人員短缺及家庭支持不足等挑戰。這些問題不僅限制了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品質,也凸顯了社會資源整合與政策實施的緊迫性。

·       觀察到智能障礙者的實際情形,與自己平常遇到的肢體障礙或腦性痲痹者雖然都是身心障礙,但有很大差別,以往認為身心障礙者應該多接觸社會向外接觸,但現在發現到這些智能障礙者實施上可能仍有其風險存在,另外也對於科技移動用輔具、小作所、樓層斜坡有更多認識。

·       透過學習與接觸,我了解到身心障礙者面臨的不僅是資源短缺,更包含制度僵化與社會偏見的挑戰。例如,輔具補助不足或申請流程繁瑣,常讓需求者望而卻步。此外,服務資源多集中於都市地區,偏鄉身心障礙者容易被忽視。這些問題顯示,除了提供資源,還需針對政策改革與教育倡導,讓身心障礙者真正獲得平等支持。

·       此領域人力不足的情況超越我的想像,另外在輔具補助方面沒想到有這麼多的不同種類的資源可以運用,除了常見的步行工具外,還有像是懸吊式移位機和爬梯機可以租借。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好好的利用輔具資源中心提供的服務!

(2)下一步希望如何運用身心障礙服務的知識和技能

·       我希望能將所學的身心障礙服務知識與技能運用於未來的職業生涯,尤其是在政策規劃與服務設計上。透過了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我希望能參與提升無障礙設施與資源配置的工作,並協助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環境。此外,我也希望能在學術或社會服務領域,進一步推動相關的教育與訓練計畫,增強社會對身心障礙者需求的認識與支持。

·       此次參訪有看見了「省加移」這項協助移動身障者的輔具。若未來有遇到需要用到類似輔具的個案,我可以爲連結此資源,也可以告訴照顧者使用此輔具所需要注意的事項。

·       去污名化,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身心障礙者也是有能力去工作和執行部分任務,而非沒有價值的人;我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更友善。

·       在參訪的過程中有參訪他們的教室,我認為我自己最有記憶點的部分是「運動器材」的輔助,像是我們平常的走路速度,對於身心障礙者恐就是一個挑戰,那要如何運用社工課程中所學習到的技巧去協助,讓其在復健的過程更加有動力,找到其優勢觀點後與相關老師討論進行客制個人化的復健安排,詢問服務對象的家人是否有需要輔具的補助,或是可以給予多一些的陪伴及運用非直接的服務,去爭取更多身心障礙相關的服務,這些都是需要去理解身心障礙的領域和知識技能,我認為也需要去發揮同理心的觀點以服務對象的角度去看待事項,才能去進行的!

·       因為我的奶奶也是身障人士,因為中風導致半邊癱瘓加上還有失智,所以希望今天知道的一些資源可以運用到自己的家人身上,協助他們。

四、 活動花絮:

1

2

講者介紹身心障礙服務中心

學生進行視障體驗

3

4

學生體驗移位機

參觀訓練與療癒學前兒童的發展中心

5

6

體驗輔具資源中心「省加移」

訓練自閉症身障者的日間服務中心

7

8

綜合討論&問答時間

參觀綜合性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