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永續不只一夏-那瑪夏及國際原鄉永續發展計畫-主軸一
「112-1那瑪夏學-山林課程」
活動名稱 |
112-1那瑪夏學-山林課程 |
|||||||||||||||||||||||||||||||||||
活動日期 |
112年11月11日(星期六)~11月12日(星期日)及 |
|||||||||||||||||||||||||||||||||||
活動時間 |
08:00~20:00 |
|||||||||||||||||||||||||||||||||||
活動地點 |
那瑪夏區 |
|||||||||||||||||||||||||||||||||||
活動參與對象 |
高醫學生 |
|||||||||||||||||||||||||||||||||||
活動參與人數 |
高醫師生與在地講師共70人 |
|||||||||||||||||||||||||||||||||||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大學社會責任於1990年代發起時便以永續的知識傳承為目標,本校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中,將大學課程開辦於部落,成為「深山裡的大學」,為建構並讓原住民知識庫能運用於部落和大學,將那瑪夏學規劃為校內正式課程,由文化、環境與教育等多元領域,將部落知識帶到大學教學現場中,成為「大學裡的部落」課程。邀請那瑪夏部落各領域專長的耆老、教師、獵人和職人,將原住民部落知識帶到大學中,以第一手知識傳遞給來自四面八方的大學生,將傳統知識系統性地保存於大學中。 本次課程帶領學生走入山林,認識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學習原住民族與土地、植物、動物互動的智慧,理解環境如何孕育出文化的脈絡。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今年花藝創作主題為框花藝品,花材以在地植物乾燥素材為主,並注重在多認識葉材的部份。老師教導大家採集的觀念,除了「夠用就好」,也請學員考量生活在花草之間的小昆蟲,因為我們採集的同時也會到影響他們,希望學員能學習與自然共存的態度。 第二天請老師們帶領學員深入山林,兩梯次的老師不同,但一樣都非常尊敬山林和溪水,並對於祖先代代相傳的智慧視若珍寶,學員學習了入山的禁忌,並學會觀察與關心土地。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l 耆老們曾經說過,在砍伐完樹木,會用樹葉將截斷的地方覆蓋,是他們愛護這片他們生存的土地的展現;而不取用超過自己所需,是他們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模式。我覺得他們尊重自然、學習如何與大地相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l 在那瑪夏山林課程中,我所得到的最深層次的收穫,實踐在體驗先民的打獵生活。這並非僅是技巧的學習,更是一場對於自然與人類歷史相互關連的深刻體悟。透過傳承的打獵技能,我仿佛與先祖們建立了一種無聲的對話,感受到他們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智慧,這是書本無法傳遞的寶貴體驗。 l 這些族群的文化傳承不僅體現在口耳相傳的故事中,更融入到他們的節慶、儀式和藝術表演之中。在這個地區,歷史、生態和文化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探索這片土地,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可以感受到過去的榮耀與當下的生機。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一本故事的開始,每一位居民都是這個大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l 我認為最主要的收穫是以後在接觸新的領域時不以自己舊有的觀點來看待,盡可能保持客觀,如果差異真的太大一開始無法接受,也要先以欣賞的角度來看待,而不是直接否定,隨著慢慢了解每個族群的生活習性及背後原因後,就不會覺得令人訝異了,反而會漸漸融入其中。我也希望在未來不要覺得自己是醫師就是到每個地方幫助別人,其實有許多生活上的事事需要當地的居民幫忙的,因為自己才是那個新來的人。 |
四、 活動花絮: |
|
|
|
朱凱玲老師-用友善的農法,在照顧作物的同時也照顧土地 |
孫瑞芳老師-這些植物都是寶藏 |
邱雅茹老師-透過植物看到整個環境 |
孫志恆理事長-用竹子生火的野外求生技巧 |
|
|
翁德才耆老-老人家一直告訴我們要保護水源 |
靼虎耆老-當年祖先被迫遷徙的無奈 |
余瑞明耆老-天然的釣具 |
明有德老師-從這些細小的足跡發現獵物的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