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高醫大學城計畫
活動名稱 |
聞樂起舞--隨著音樂動起來 |
||||||||||||||
活動日期 |
113年11月12日(二) -11月26日(二) |
||||||||||||||
活動時間 |
14:00-17:00 |
||||||||||||||
活動地點 |
金齡巷弄長照站(三民區明賢街46號) |
||||||||||||||
活動參與對象 |
高醫學生、社區高齡學員、三民區高齡服務社團志工等 |
||||||||||||||
活動參與人數 |
共54人次 |
||||||||||||||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高醫學生、三民區志工培力與實作
每場次執行過程重點記錄: 11/12:音樂治療與人際互動課程--節奏的認識與律動 (一)節奏感在對話的應用: (二)傳遞節拍活動: (三)節拍的認識 (四)節奏手腳統合活動 (五)節奏的內化訓練 講師由音律融入了原先簡略的自我介紹,將描述自己的文字配合節拍說出,除了能夠持續性的讓長輩們活動、暖身,長輩們的反應較以往單純對話更為活潑,對於第一次見面的我們也分享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延續了彼此間的互動,下一個環節則先是將接收到的節拍傳遞給身邊的長輩,後則加入了變化,需要藉由與接收訊號的長輩,以眼神、言語、肢體表現傳遞出「傳給你」的訊息,並讓對方好好地收下。節拍的認識將樂理加入肢體動作,強化長輩們對於不同節拍數的印象,分配長輩們的任務後再全體一起進行,除了可以增加長輩們對於節拍的認知,也讓長輩們除了需要觀察自己與他人的節拍,也需要釐清自己所負責的拍數並嘗試正確的表現。講師漸進式的將節拍帶入了每一個動作之中,即使自己對於音樂全然陌生,與參與課程的長輩們也都是第一次見面,也能夠在講師的引導、長輩們的互動之中,發現自己也能夠好好的享受氛圍。從一開始的熱身、傳遞訊號、節拍認識,觀察到長輩之間的互動也有增加,不僅限於身邊的朋友,互動的範圍慢慢擴大。藉由音樂、節拍的方式,不會讓參與者感到很生硬的自我介紹、講師教授課程的感覺,反而能夠自然地吸收新的資訊,再嘗試展現出來;更可以讓學生很快速地融入長輩、與他們交流 11/19:音感訓練課程 (一)開場相見歡 (二)節奏認知複習 (三)停頓音和點狀音的認識 (四)輕重音的認識 這堂課程比上一次又充分利用音樂的不同節奏和結合了多元的教具在其中,讓學習節奏變得更生動且具有創意性,在開場時先讓長輩比喻自己為飛上天的動物或交通工具,這除了是一種自我介紹,也是讓他們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到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想像空間,讓長輩先消除了見面的陌生感,也讓每位長輩建立對課堂的意願和期待,並營造出了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學習氛圍。此外,在音樂節奏訓練部分循序漸進,先從基本動作模仿老師開始,幫助長輩熟悉節奏和動作模式,再逐步提升難度,加入反向應變的挑戰,運用這個方式激活長輩們的反應能力,也藉此訓練注意力與身體的協調性,過程中也充滿遊戲的趣味性,使長輩降低疲勞感,增加投入的意願。最後的分組演奏環節將整堂課的學習成果進行了精彩的總結,利用課堂中學到的工具(紙盤、絲巾、韻律球、鼓棒)讓長輩們自由發揮設計節奏和動作,展現小組一同創作的團隊精神,促進彼此的人際關係,讓音樂不僅能帶來快樂、促進健康,還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媒介。 11/26:身體的立即反應 (一)認識自己的一天生活 (二)身體的動靜啟發 (三)停律動教導 最後一次的活動同樣以漸進式的引導為主,講師引導學員們從自己每一天會做的事情開啟課程,將原先似乎較遙遠的認知、音律拉近了自己的生活。長輩們分享了自己每天會上廁所、做家事、煮飯、滑手機、看電視等等,從這樣的回應中,講師結合了個別成員的回應,引領出「手」、「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應用到的身體部分。分別以動感的音樂來進行左右手腳的差異,如:右手握拳同時左手放鬆、右手往上而左手往下、右腳抬起與左腳放下等等,引導長輩進入了手、腳的動作。而後,再邀請長輩自由創作,並且跟隨音樂帶著其他的長輩在節拍中做出自己的動作,同時需要注意自己的動作是否已經有其他人做過。 再次連結了長輩們日常生活的行動,講師讓成員們想像:「一天的開始時,自己剛起床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並且接著會有的動作有哪些。長輩們初始會被框架限制,多想著自己應該提出比較特別、符合想像的行為,如:運動、按摩手臂、轉動關節等等,再藉由講師的引導,慢慢的可以結合了自我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刷牙、吃飯、做家務等等。接續於此,講師由長輩們提出的動作,以「突發性」和「延展性」兩種不同性質的展現,讓長輩們體會在同一個行為中,兩種性質的差異。而後,講師以壁報紙作為媒介,請長輩們輪流到中間來畫出自己現在所想的線條與圖案,再依照長輩們的呈現出的圖樣,一個一個的引導長輩們用身體來表現這一個圖樣帶給自己的感受。最終則是以律動帶領讓長輩們做結尾。
質性結果 (一)學習到與衰弱長者互動的經驗:用音樂的節奏性去達到兩者間的交流,也可以透由簡單的道具去表達當下的情緒或是對於音樂的詮釋; 透由互動去達到學習目的;從遊戲中學習。 (二)音樂照顧服務設計的知能:看似簡單只是音樂和道具,但參與的過程可以感受到主講者設計的巧思與用心,從抉擇的曲目到道具的使用和字詞上的使用皆是長期主講者的經驗所出來的成果。此外,了解到不一定要透過語言才能互動,互相肢體碰觸、眼神交流與一起跳舞,都能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音樂並不是只能透過看音符、演奏樂器才算教音樂,簡單的感受音樂、拍打節奏都可以當作音樂課程的設計。 (三)未來如何將設計概念融入專業關係建立中:可以增加分組或人際互動的環節,避免一對多的講授形式,並多注意非口語的訊息,例如表情、眼神與動作。另外,可以透過音樂的加入協助緩和情緒,以利關係建立。
量化結果 (一)本校學生部分
(二)整體而言,對本活動滿意:非常同意80% 同意20% 社區學員、志工、工作者
|
-
-
活動花絮:10-12張照片
圖一:講師帶領學生進行音律認知課程行前訓
圖二:不同工具在節奏認知的運用
圖三:講師藉由樂器演奏加強長輩的節拍認識
圖四:音樂照顧活動融入人際互動練習
圖五:青銀混齡分組創作
圖六:節奏感在對話的應用
圖七:講師引導長輩將想法化為動作
圖八:聞樂起舞音樂照顧活動學員合影
圖九:音感訓練課後檢討會 圖十:身體立即反映--身體的靜動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