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永續不只一夏-那瑪夏及國際原鄉永續發展計畫-主軸一
「113-1那瑪夏學-山林課程」
|
活動名稱 |
113-1那瑪夏學-山林課程 |
||||||||||||||||||||||||||||||||||||||
|
活動日期 |
113年11月09日(星期六)~11月10日(星期日) |
||||||||||||||||||||||||||||||||||||||
|
活動時間 |
08:00~22:00 |
||||||||||||||||||||||||||||||||||||||
|
活動地點 |
那瑪夏區 |
||||||||||||||||||||||||||||||||||||||
|
活動參與對象 |
高醫學生 |
||||||||||||||||||||||||||||||||||||||
|
活動參與人數 |
高醫師生與在地講師共33人 |
||||||||||||||||||||||||||||||||||||||
|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大學社會責任於1990年代發起時便以永續的知識傳承為目標,本校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中,將大學課程開辦於部落,成為「深山裡的大學」,為建構並讓原住民知識庫能運用於部落和大學,將那瑪夏學規劃為校內正式課程,由文化、環境與教育等多元領域,將部落知識帶到大學教學現場中,成為「大學裡的部落」課程。邀請那瑪夏部落各領域專長的耆老、教師、獵人和職人,將原住民部落知識帶到大學中,以第一手知識傳遞給來自四面八方的大學生,將傳統知識系統性地保存於大學中。 本次課程帶領學生走入山林,認識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學習原住民族與土地、植物、動物互動的智慧,理解環境如何孕育出文化的脈絡。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今年藝術課程以重生為主題,邀請那瑪夏在地藝術家邱毅成老師授課,歷經莫拉克颱風生死交關的生命故事,融合原住民文化與現代藝術,並賦予藝術新的生命。 第二天請老師們帶領學員深入山林及溪流,可以深深感受到老師們非常尊敬山林和溪水,並對於祖先代代相傳的智慧視若珍寶,學員學習了入山的禁忌,並學會觀察與關心土地。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l 當Abin老師帶著我們用大自然的素材創作作品時,內心充滿了敬畏與感激。我突然理解,這些植物不僅僅是材料,它們承載著土地的故事與文化的延續。 l 第一次的經驗讓我初步認識到文化的深度,而第二次的旅程則讓我更加貼近居民的生活,感受到那瑪夏的脈動與溫度。兩次的經驗中,我逐漸認識到文化不僅僅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一種內在的連結。這連結來自於每一個故事、每一次分享,以及居民對家園的那份熱愛與堅持。兩次的那瑪夏課程,讓我看見了人與土地之間的緊密聯繫,也喚起了我對布農族文化的自豪與責任感。在這片土地上,我學到了祖先的智慧,感受到居民對自然的珍視,以及他們如何以堅韌與樂觀面對挑戰。這些經歷激勵我將這份文化傳承與分享下去。 l 在這次的那瑪夏學課程之前,正如我在上次心得中所提到的,我對於這片土地的故事、自然環境以及部落文化可謂一無所知。然而,這兩次兩天一夜的旅程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帶著學習者的謙遜心態,我安靜地觀察、用心吸收、反覆思索,漸漸深入理解這裡的一切,也因此對於這片土地和其背後的文化產生了全新的認識與尊敬。 l 這些不僅僅是簡單的手工製作或技藝學習,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程。從第三視角逐漸過渡到第一視角,當我的視野和心境隨著他們的故事慢慢沉浸其中時,那些情感的波動和思想的碰撞也一點點積累,最終達到了一個無法忽視的高潮。這趟課程對我來說不只是學習技能,還是心靈深處的一場啟發,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思考人生的方向。 l 我相信這兩天讓我最有收穫的莫過於藝術家工作室中傍晚的那堂課。我很感謝他們設計了這樣沈浸式的體驗,暮色之下,昏暗的燭火映照一隅,似乎代表了希望,也象徵了一場追思的完成。弟弟說「在悲傷中大笑的勇敢」,我認為這是句很複雜的話,這個大笑究竟是強顏歡笑,面對傷痛的笑、走出失落的笑甚至是歇斯底里的笑,或許只有大笑者自知,甚至可能自己本人都不清楚。 |
|||||||||||||||||||||||||||||||||||||||
|
一、 活動花絮: |
|
|
|
|
|
朱凱玲老師-用友善的農法照顧作物的同時也照顧土地 |
孫瑞芳老師-整個園區的植物都是寶藏 |
|
|
|
|
邱雅茹老師-透過植物了解永續的重要性 |
邱毅成老師-認識生命藝術 |
|
|
|
|
孫志恆理事長-認識那瑪夏的生態 |
余瑞明耆老-天然的釣具 |
|
|
|
|
靼虎耆老-傳承文化 |
蔡運福老師-山林植物的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