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附冊:空污下的大學社會責任
「設計思考永續城鄉與健康生活」
活動名稱 |
設計思考永續城鄉與健康生活 |
||||||||||||||||||||||||||||
活動日期 |
113年4月24日(三)-113年5月11日(六) |
||||||||||||||||||||||||||||
活動地點 |
本校NB116、高雄市小港區、高雄市林園區 |
||||||||||||||||||||||||||||
活動參與對象 |
本校學生 |
||||||||||||||||||||||||||||
活動參與人次 |
66人次 |
||||||||||||||||||||||||||||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計畫結合數門課程包含「公共衛生與社會」,「影像、教育與多元社會」等之課程規劃與教學法設計,引導學生從環境關懷出發,藉由設計思考進入田野,共敘未來健康生活之設計。結合公共衛生、教育社會學與設計思考進行知識遷移,從特殊社會族群之人文關懷出發,依照個人、組織、社會和國家由簡入繁的層次,思考健康、環境與優質教育之實踐。另一方面,亦藉此幫助學生體驗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對於預防疾病、延年益壽與健康促進的多元與複雜;透過通識課程跨領域思維與體驗學習,認識環境、在地,進而連結國際,理解永續城鄉的聯合國倡議落實於生活中的可能。 透過大學人才培育課程與在地實踐,期望促進學生能以敘事為憑藉,以未來思考的各項思考工具收斂未來想像從而回饋社會;從教育的接受者成為教育的探討者、思考者、貢獻者,臻至人才的多元視野、公益、正義的覺察,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透過課程設計,學習者能夠認識敘事,了解場域實景與居民健康和聚落生活。課程完成學生心得寫作,以提出回饋反思的想法。在活動後的心得回饋中,數位學生對於有機會能走出教室進入未來他們可能服務的居民,而由衷表達感謝;更提及之體悟包含,震驚、感謝之外,甚至對於國家發展如何影響在地發展和居民健康之再省思。節錄學習者之心得反思如下: 這次踏查其實看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畫面,一堆很矮很舊的平房被一堆非常巨大的工廠,白煙,大煙囪圍繞著,我覺得這一幕非常的讓人感到衝擊!實地踏查是很少體驗到的一種學習方式~...很開心能有這樣的機會參與,現在資訊發達,很多的訊息都是從網路獲得,許多課程也都是放個影片好像就能知道個七七八八,但我覺得實地踏查有它存在的必要和意義!很棒的課程體驗。
大林蒲村落保有很多其他地區、市區沒有的人文,像是用硓𥑮石所建造的房屋,和井,我認為這樣的文化應該被保存在居民的居住環境,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若遷村了,這些「痕跡」也只是成為了「歷史」,但沒有特別的意義。
謝謝老師,我覺得到一個聚落,能與里長對話,徒步踏查並至當地學校與信仰中心參訪是很棒的安排。 走進社區,與當地居民聊天、訪問的過程中,才知道原來我們現今居住的方便社會也是犧牲了某部分人的權益以及生活環境品質,讓人不禁感到慚愧。也認為或許有更能減少不平等的解決方法,使居住在這個國家、這個地球上的人都能擁有平等、舒適、能達到自己選擇權的生活權益。 |
|||||||||||||||||||||||||||||
四、 活動花絮: |
|||||||||||||||||||||||||||||
村落踏查尋訪 |
遷村行?不行? |
||||||||||||||||||||||||||||
老師與同學討論空污、風向與PM2.5組成 |
填海造陸後的港灣變遷 |
||||||||||||||||||||||||||||
遷村後的港灣變遷 |
信仰中心代表聚落傳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