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開始: 2020-09-26
活動日期結束: 2020-09-26

109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那瑪夏地區及高雄原鄉永續發展計畫-總計畫

「深耕在地。從心出發」SIG議題交流培力活動

活動名稱

「深耕在地。從心出發」SIG議題交流培力活動

活動日期

1090926(星期六)

活動時間

09001300

活動地點

本校勵學大樓視聽教學中心

活動參與對象

全國大專院校師生

活動參與人數

174(現場27+線上174)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高雄醫學大學投入那瑪夏地區已有20餘年的根基,藉由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將兩地的合作延伸至人才培育及部落永續發展等面向,這次SIG議題交流活動邀請那瑪夏區衛生所、中原大學、臺南大學、崑山科大、南臺科大、育英醫專、慈惠醫專、那瑪夏區民權國小、嘉義大埔國民中小學等多位醫療及教育專業領域講者,與高醫-那瑪夏USR的計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原住民族健康照護中心共同進行多邊交流,透過面對面的議題探討,一起共創在地深耕永續發展的新論述。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這是一場交織著深耕於偏鄉服務的各領域專業經驗值加成分享,透過於實踐場域遇到的實戰挫折及挑戰磨練,使共同參與的師生於身心靈一同成長,讓入世經驗成就各地偏鄉發展新樣貌,也讓改變自己成為踏入偏鄉服務的第一步。

在需要的地方看見自己的責任

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原住民健康照護中心歐燦騰主任於「偏鄉醫療-深耕20多年經驗」的專講分享中,讓我們認識到從 1997年全民健康保險開辦時期開始,高醫為解決當時山地偏鄉居民因「交通不便」、「小病要忍,大病要等」種種醫療需求,而開始投入山地醫療計畫的初衷。而真正高醫山地醫療的起初,是從與衛生所合作開始,接著隨著時代的演進,陸續擴增有專科醫師門診支援、部落巡迴醫療、開辦夜診及夜間值班、轉診制度、義診暨健康篩檢、實施預防保健及居家照護等等推行項目,也透過這一連串的醫療推行制度,讓高醫於山地醫療計畫的實踐逐步完整。

此外,也透過歐醫師分享其他地區山地醫療計畫的歷史及作法(如: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計畫),了解其過往山地醫療的侷限及其與於高醫一開始進入高雄市那瑪夏地區實施偏鄉醫療計畫不謀而合的相似經歷,不論是顛簸路況、偏鄉醫療資源有限等,皆可共同看見過往同在偏鄉醫療草創服務時期之醫療人員的辛勞。

而鑒於現代科技進步,高醫於原鄉的醫療服務已進階成更完整的E化架構,有一套專屬原鄉的e護系統(GIS系統、社教連結、互動APP、疾病風險警示、跨系統介接、智能照護、疾病管理等);除此之外,也藉著高醫這多年來的原鄉醫療服務經驗,讓偏鄉醫療的服務擴點到東部地區(台東縣大武鄉衛生及蘭嶼鄉衛生所)、南迴地區(設置南迴線24小時緊急救護中心)、離島地區(金門醫院)等等,讓醫療無界,愛無限,不僅是把愛留在高雄偏鄉,也讓愛在臺灣各地有需要的地方實踐,誠如歐燦騰醫師的勉勵:人生只有一次,到需要我們的地方。

用設計改變社會 讓社會因你我更加美好

以中原大學所在的桃園地區埤、塘、水圳、社區、學校等地理周圍環境為開場介紹的中原大學謝統勝副教授,引述系列著作名言帶我們思考,如:美國傳奇設計師-查爾斯‧伊姆斯所說:「設計不是專業,它是生活」及維克多‧巴巴納克《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的著作中談論:「設計已經成為當今人類形塑自己、社會、環境的最有力工具,而一個具使命感的設計師與從事創意產業的專業者,必須具備用好設計讓世界作出真正改變的能力。一個設計師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與道德責任,從事設計者必須更深入了解人類,而一般大眾亦須對設計過程具備更進一步的理解。設計的結果很重要,但是過程中的互動卻更重要。」,而「所謂社會設計,指的就是一個為增進人類福祉與生計的設計過程,設計師需有同理心,才能體察各方的想法,設計師需具備策畫與組織的能力,以適當的設計方法策動群體對話與設計參與,並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法,最後以設計的手段協助落實方案。」

接著,謝統勝副教授分享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執行國際級USR計畫的實戰經驗,透過與桃園在地高中、國中與國小合作,結合108課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設計「桃園學」給學生認識,從鄉土教育著手,發展出三大領域在地連結系列項目:一、樂齡福祉:以關懷高齡者與弱勢者之需求,藉由設計解決問題。二、食養社造:透過環境友善設計、工法與材料,營造永續與自給自足的生活環境。三、設計創業:使設計者具備將設計創意與能量,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產品的能力。

此外,也透過校內外跨學院跨科系的團隊合作,將桃園大圳與石門大圳的霄裡社區環境與特色景觀:浣衣空間、客家八音、老屋宗祠、壘石文化、埤塘水圳、稻作文化等,用設計把文化保存下來。不僅如此,也善用在地多元族群融合的背景,運用弱勢課輔、多元語文、伴居共活、家屋改造及青銀共學來落實樂齡福祉;用資源盤點、環教體驗、風土旅行、可食地景、大樹教室(公共環境改善)、地方創生微旅行等實踐食養社造(從插秧到收割的農活體驗);並加入現代文創元素將文創品牌、行銷平台、產業故事、字繪導覽、數位教材等來推行在地設計創業。

在如此多元的生活創意設計內容項目裡,謝統勝副教授分享其最為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莫過於於社區團圓飯的系列活動中,有位老先生在團圓飯活動後寫信回饋學生說:這是他20幾年來第一次吃到團圓飯,而這次的團圓飯,也是讓許久沒過節的他,再次感受到年節溫暖。而設計不就是如此,透過用心的設計,讓人文、土地再次對話與連結。

讓心的距離拉近路程實際的距離

在「工作坊跨校社群交流-醫療領域」場次中,為與會來賓們為偏鄉醫療服務回饋帶出的共識,不是純熟的醫療技術,而是凝聚眾人力量的「熱情」及「同理心」,唯有在「熱情」及「同理心」依存的支持下,不論是學校老師、衛生所醫護人員或偏鄉在地居民,都可以在此基礎下,突破文化及各樣限制,走出一條雙贏的道路。

自信從認識自己家鄉的土地開始

在「工作坊跨校社群交流-教育領域」這場討論中,與會來賓嘉義大埔國中小林子欽校長及高雄市那瑪夏區民權國國小打亥校長共同提到,在自身所處的偏鄉學校裡,最常碰到老師留不住、專業科目老師不足等問題,以致於間接影響孩子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深度;為解決這問題,相信唯有透過課程內容調整與在地連結及校長帶頭讓師資團隊具向心力作起,便可讓偏鄉孩子能培育出自信心及專屬偏鄉自然優勢。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這場培力活動以「在地連結」為主題,跨兩間醫療單位、八所各級學校,透過分享實踐場域遇到的實戰挫折及挑戰,激勵現場與線上共計174位各大專院校師生,以改變自己成為踏入偏鄉服務重要的第一步,發揮熱情與同理心,親身落實各專業領域之運用,共同見證這入世經驗成就各地偏鄉發展的新樣貌。     

四、 活動花絮:

109092601

109092602

01主持人高醫大生命科學院張學偉院長開場

02高醫大學校代表-洪文俊副校長致詞

109092603 

109092604 

03歐燦騰醫師專講.

04與會專心聆聽

109092605

109092606 

05主持人蘇詠超助理教授介紹專講講師

06謝統勝副教授專講

109092607

109092608 

07醫療領域-工作坊跨校社群交流

08教育領域-工作坊跨校社群交流

109092609

109092610 

09綜合討論及Q & A時間

10綜合討論及Q & A時間

109092611

109092612 

11綜合討論及Q & A時間

12活動會後合影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