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因應社會變遷:培育具人本前瞻、智慧跨域之人文社會科學人才計畫—跨域創新精神
「1-1跨域照顧機構管理與實作一」
活動名稱 |
高醫大附設醫院青少年醫學科黃瑞妍主任「兒少家庭保護實務」講座 |
||||||||||||||||||||||||||||||||||||||||||||||||||||||||||||||||||||||||
活動日期 |
111年5月12日 |
||||||||||||||||||||||||||||||||||||||||||||||||||||||||||||||||||||||||
活動時間 |
13:10-15:00 |
||||||||||||||||||||||||||||||||||||||||||||||||||||||||||||||||||||||||
活動地點 |
高雄醫學大學 |
||||||||||||||||||||||||||||||||||||||||||||||||||||||||||||||||||||||||
活動參與對象 |
家庭社會工作課程醫社系學生 |
||||||||||||||||||||||||||||||||||||||||||||||||||||||||||||||||||||||||
活動參與人數 |
46人 |
||||||||||||||||||||||||||||||||||||||||||||||||||||||||||||||||||||||||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透過跨域創新之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參與實踐與人工智慧視野結合,啟發學生意識到健康權的交織網絡,學習運用同理心作為溝通對話的橋樑,發展跨領域的合作能力,以開發結合人文精神和科技能力的適當媒介,促進健康權的落實與永續實踐。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一)藉由此次活動,增加同學對受虐家庭、現有醫療服務與法條認識、也提升對受虐、家庭暴力醫療人員之工作內容。黃醫師藉由分享實務的經驗,激發同學對於社會工作者、醫療體系中角色與瓶頸,一同與同學討論思考解決辦法。 (二)受虐兒的保護需要不僅是醫療,更需要衛政、警政、社政等共同合作協助,才會使網絡更加健全且完善,受虐兒也才有更多被保護、健康成長的可能性。 (三)詳細解說衛福部兒少虐待及疏忽醫事人員工作手冊裡的規範,以醫學的角度帶入兒少保護的議題,讓我們從生理的角度更多去看待兒虐一事,不單單只是以家庭或是其他觀點思考保護服務。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一)量化資料整理
根據上述量化指標,100.0%的學生對本次活動講者講授感到滿意;100.0%的學生滿意本次活動認識兒少身心權益議題程度;95.5%的學生滿意本次活動能對兒少虐待辨識的瞭解度;95.5%的學生滿意本次活動在兒少保護醫療服務的瞭解度;整體而言,100.0%的學生對本次活動感到滿意。 (二)質化資料整理 1. 本課程幫助您瞭解到醫療端如何在兒少家庭保護議題上展現角色與功能? 原來醫療跟社會工作,尤其是兒少家庭保護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看到那些怵目驚心的照片,才發現受虐兒不管是身體或是心靈方面,都非常需要醫療端的支持。並瞭解在兒少保護第一線工作的跨專業工作內涵,以及如何與早期療育工作的實務連結。 臨床醫師專業判斷,可以提早發現受虐兒童,從兒童的傷勢、受傷位置、心理狀態,以及與主要照顧者的談話當中,覺察孩子是否遭到暴力虐待。 醫療端在兒少家庭保護議題上展現的角色,是保護者也是觀察者,同時也是覺察家暴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對兒少家暴徵兆與可能性具備高敏感度,從明顯外傷到細微反應與習慣,都是醫療端具備的功能。 醫療端除了在「通報」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篩檢與辨識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聽完講座,我覺得評估、治療與轉介也同樣非常重要,但是今天著重的點比較不偏重於這一塊。除此之外,我覺得第一線的醫療端工作人員也是「社會觀察者」,要不斷的觀察患者、病患家屬的心理變化。 對於通報敏感度,在於要通報的案件需要做什麼樣的處理,不同的傷痕可能造成的原因。主任給我們一張那個傷痕的可能時間長度,還有不同程度的傷發生的可能,我覺得我們可能只看得出瘀青。 醫療端可以藉由自己的一套系統判斷受傷的臨床表徵,能夠更即時的找出高風險家庭,並評估家長是否有疏忽問題。能夠更精確的判斷出受疏忽兒童產生的障礙或問題,也可利用驗傷做為受暴的佐證。 除了第一線的敏感度外,醫療端辨識是否為家暴更是一個關鍵的角色,像是能夠察覺出相關人的說詞與受害者身上傷痕的模樣是否相符,進而察覺出潛在的虐待行為,並且提供適當的治療。也會特別關心小孩每次回診的體重,看看這段期間家庭找固的狀況、營養等有沒有不正常的異狀。 看到一些案例,和危險因子與分析等等,了解到醫療是如何介入兒少保,如何去辨識與解析不同的狀況,以及該如何提供最好的處遇。此外,關於流程及服務網絡,以個案為中心的緊密各單位連結,可以看到需要連結各個角色的合作。 在醫療端的角度而言孩童面臨家庭暴力或是傷害上給的保護及保障,兒童虐待事件層出不窮有可能是因為父母過於年輕也有可能是因為家庭狀況不理想所導致而成的傷害。醫療端的所有人員扮演者保護和照顧的角色讓他/她們減少受害的可能。 讓我們瞭解到兒少醫療相關資訊,並懂得更多社會新聞之當事人的現實與螢幕間的差異,用更多角度去思考兒少議題。 醫療端是通報兒虐案件的其中一項管道,也能幫助辨識兒虐案件,評估兒童受傷的嚴重程度及種類,並提供治療、家屬衛教。 兒少保護網絡包括警政、檢政、角色、醫療、社政和法政、六種面向,各面向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發現兒少疑似遭受遺棄、虐待、性侵等不當對待,需在24小時內進行通報。 了解醫療方面的知識可以得知兒童是否有被兒虐或疏忽等狀況,例如哪些地方的瘀青為兒虐的機率較高,或是因為家長對兒少的疏忽造成孩子發展遲緩(包括身、心理、認知、學習能力等傷害),使社工在辨識兒少保護議題時能有一定的評估基礎。 從臨床表徵看孩子外觀上的問題、疾病或傷口缺乏適當的照顧及處理,母親在懷孕期間是否有產檢紀錄、是否有報戶頭、是否有發展遲緩的情況等等來了解其是否有遭受兒虐的疑慮。 2.本課程幫助您瞭解到家庭議題的那些理論、概念或觀點…等新知識? 讓我了解社會安全網從關懷家庭著手,採取「風險預防」、「單一窗口」及「整合服務」的原則,整合銜接各系統服務。同時,將家庭類型分為一般家庭、脆弱家庭、危機家庭,依個別家庭不同風險程度與需求,提供不同的介入關懷服務。 高雄市的兒虐通報率是六都第一高,但是通報率不等於發生率,有可能是高雄市有責通報的相關人員在兒虐事件方面具有較高的敏感度。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虐待,有些都會被隱藏起來,需要外界的醫療專業人士隨時要有警覺以及細微的觀察。 更了解兒童及少年遭受疏忽及身心虐待的徵兆,並且藉由演講中提到的案例能更好的理解情境。也知道了評估和通報方法,若有遇到這類情形就可以更即時的求助資源,進行諮詢或通報。 知道了強制通報流程及相關合作系統、兒少虐待的五種類型,能知道社安網其實需要與非常多的專業一同合作,透過一層層的合作接住受虐的兒少,同時更知道了兒少虐待不僅僅是外在能察覺的傷痕、體態,照顧的疏忽、精神上的也屬於虐待的一種。 得知醫療院所在社會安全網中所佔的角色不只是被動的事後治療,也可以在觀察受傷的狀況,來做到提前預防的作用。兒少保護網是由很多環扣在一起的,篩檢,辨識,通報。 了解到兒少保護網包含警政、檢政、教育、醫療、社政、法政等面向。兒虐在臺灣最常見的類型是身體暴力,在美國則是疏忽。社會安全網除結合各部會網絡體系外,也串連民間社區的互助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從預防角度及早發掘家庭中的各項風險因子,給予家庭多元化支持服務。 分成三級,包含各個政府部門及民間單位,希望能讓孩子生活在安全、無暴力威脅的環境,從預防角度及早挖掘家庭中各項風險因子,並給予多元化的支持服務。 世界上有很多沒能力的父母,造成孩子的各種虐待問題。需要藉由多方的合作,來發現、減緩虐待問題。除了了解社安網的複雜之外,也能看到社安網的不完美及可改善的地方。 了解到兒少疏忽的範疇,從醫療、身體表徵與營養狀態、心理與行為、教育、父母與照顧者本身的問題等。認識危險因子,各方面可能造成孩童安全的因素。 3.課後,我還想說/問: 老師辛苦了!很棒的演講~學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何評估兒虐,原來有這些病史特徵就需要特別注意兒虐。但我覺得怎麼巧妙的通報並不起衝突、不讓兒少受到最多影響才是我們人文社會科學需要學習的大重點! 主任對於辨別暴力講解很清晰,傷痕的形狀、辨識是很新奇的認識,受益良多。由醫師的角度帶領我們看待兒少虐待的角度,與社工角度的看法有不同層次,我覺得收穫很多。 想請教老師關於疏忽照顧這一塊,除了照顧孩童本身以外,針對沒有扶養能力卻沒有節育觀念的家庭,可以如何給予協助? 今天的課堂讓我聯想到之前所上的醫學概論,而透過這次的演講,也讓我認識到更多關於兒虐傷痕的類型及案例,總而言之受益良多! 謝謝黃醫師此次來分享許多兒少虐待的傷勢評估、危險因子、臨床表徵、居家安全、性虐待等知識,及實際的臨床個案,聽完之後受益良多,學到非常多,也期許自己未來能將其應用在未來的工作上! |
四、活動花絮:
|
|
醫療端與福利端如何在兒少家庭保護上連結 |
社區裡尋找潛在危險的個案 |
|
|
多專業介入非由社工一肩扛起 |
實際案例讓我們更了解真實的實務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