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因應社會變遷:培育具人本前瞻、智慧跨域之人文社會科學人才計畫—跨域創新精神
「1-1跨領照顧機構管理與實作」
活動名稱 |
跨領照顧機構管理與實作(二)--青年x銀髮作夥設計高齡服務行動 |
||||||||||||||||||||||||||||||||||||||||||||||||||||||||
活動日期 |
110年5月10日 |
||||||||||||||||||||||||||||||||||||||||||||||||||||||||
活動時間 |
14:00-15:00 |
||||||||||||||||||||||||||||||||||||||||||||||||||||||||
活動地點 |
CS202 |
||||||||||||||||||||||||||||||||||||||||||||||||||||||||
活動參與對象 |
老人健康照顧機構管理選修學生(醫社、牙醫、護理、心理、公衛等系) |
||||||||||||||||||||||||||||||||||||||||||||||||||||||||
活動參與人數 |
24人 |
||||||||||||||||||||||||||||||||||||||||||||||||||||||||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透過跨域創新之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參與實踐與人工智慧視野結合,啟發學生意識到健康權的交織網絡,學習運用同理心作為溝通對話的橋樑,發展跨領域的合作能力,以開發結合人文精神和科技能力的適當媒介,促進健康權的落實與永續實踐。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講者透過自身帶領活動的經驗,分享在活動設計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又若參與活動對象為高齡者該考量到的部分。講者是生物與生態相關科系出身,我們可能會好奇生態與高齡者之間可以有什麼連結?其實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即是生態,家附近的公園、校園以及外出踏青的景點,都是可以細細探索的地方,而動、植物的繽紛色彩、蟲鳴鳥叫、氣味以及質感等「感覺」,亦能刺激高齡者的五感,五感的刺激對高齡者,特別是失智、衰弱的高齡者來說有延緩老化的效果。關於活動設計,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必須考量以下要素:參與對象、場地、行程、行銷、備案和跨領域,哪些對象的興趣是什麼?是否有限制?行程是否符合他們的需求與能力?然而,這一切的關鍵在於活動設計者的「同理」與「敏感度」,能不能同理他們的限制、有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去注意到活動進行前、中、後的細節,以作立即的修正與改善,是在活動設計時極為重要的條件。 三、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一) 量化資料整理
根據上述量化指標,100%的學生對本次活動講者講授感到滿意;94.4%的學生認為本次活動能瞭解同理高齡服使用者;100%的學生對本次活動能認識高齡服務設計的思維與步驟;整體而言,100%的學生對本次活動感到滿意。 (二) 質化資料整理 1. 本課程幫助您瞭解到高齡機構服務設計的哪些行動、策略或觀點? 不只對長輩,連同其照顧者、陪同者也會一起上課,是參與者也可能是合作者。長輩的疾病、行動、喜好等都是要考量到的。帶課、帶活動的細節,包含教具、聽者的舒適度等,是不是對高齡者友善。傾聽和同理、敏感度是一切的關鍵,以使用者為中心。 在帶活動時,無論是記憶訓練或是體能等,都需要照顧到長者的需求,而且如何讓長者感到有歸屬感也是一大的問題,沒有歸屬感,參與度也會下降。 主要在於三種同理方法之介紹,這三種方法讓我未來有更多的空間運用來去設計高齡機構服務,並且也知道需以不同區域長者的特性去設計服務。 同理方法:觀察法、訪談法、沉浸法,可以透過這三種方法對於機構以及高齡者去分析並發現他們的特色和需求,而對於機構中的志工、居服員、專業人員也需互相配合和、共同討論,相向的溝通才可以更清楚長者的需求,並且可以持續更新長者的狀況,定期去追蹤。 長輩的需要與能力不一樣,活動的設計需以長輩需求去設計。同理三方法:第一觀察,透過影像的方式讓我們有初步認識,第二觀察,訪談,第三觀察沈浸法。 以「人」為本、合作、觀察、實驗性,不管是做任何活動,多數都需要合作、實驗,而樂觀我覺得是影響規劃進度很重要的因素。訪談、沈浸、觀察(同理的三種方法)。 以人為本同理與了解、合作性(不同人有不同面向思維)、實驗性(設計思考就是從中學習)、樂觀性(相信能改變)。五步驟:了解、消化、創造、培養、發展。機構困難:志工與據點連結有限,培力與長時間訓練相處。觀察、訪談、沉浸法(同理三法)。醫事C:引進專業人員,相較於關懷據點的志工及辦專業人員。樂齡中心:教育部中的成教體系,與衛福部、醫事C等不同,使用的策略也不一樣。人力問題像鼎新社區找不到志工。帶孩子與帶長輩的相似點:長輩就像老小孩,只要引發其對環境的好奇心與興趣,用不同觀點看待平凡事物。規劃長輩課程時:陪同者、行動需求(公園是否有無障礙設施)。不讓陽光照到上課對象(讓長輩待樹蔭下)。敏感度、觀察力、同理:發現長輩走較慢則放慢腳步。設計包含對象(年齡、人數、體能、行動力)、場地(冷氣、陰涼處、安全、廁所、無障礙設施)、行程(內容,生態人文、停留點、路線,田野調查)、行銷(鄰里長、市場、群據點、海報)、備案(雨天、危機應變)、跨域連結(印刷、跨知識或文化)。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需求及行動與需求及動機的同理與了解。合作性: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樂觀性:相信能夠做改變,且設計是一種享受的過程。實驗性:嘗試和犯錯的過程,即是「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 可以從長輩的狀況、特性、需求和設施環境等方面考量活動的屬性,設計針對特性的相應內容。觀察、訪談、沈浸都是很好的了解群體和機構的手段。每個人喜歡的著眼點都各不相同,實際上該如何去策劃、設計什麼樣的內容並沒有限制。擇期所愛、所長,很棒。 以同理方法中的觀察法、訪談法、沈浸法來設計活動,在藉由使用者之經驗及期待來調整相關細流,將健康飲食、藝術文化、科技數位帶進他們生活中。 學習到同理的方法包含訪談法、觀察法、沈浸法,不同年齡的需求可能不太相似,但由分享中理解其一的需求為老少皆可的活動,由此在另一堂課了解的了解到兒童及長者活動的共通點為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以不同觀點看習以為常的事物,此外長者活動設計不同的需求包括行動能力評估,以提供更完整的行程設計。 設計活動要考慮活動對象、場地、行程、行銷、備案、跨域連結,之後還要分細項做討論,例如:對象就要探討年齡、人數、體能條件、移動能力等,以上細項還要經過總結結合才能發展出活動的雛形,之後還要場刊、宣傳、模擬、排練整個流程才去針對有問題處做調整,才能設計出一個好的活動,讓參加者都可以得到快樂或知識,可以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方式來設計活動,5W2H,觀察、同理貫穿整個設計思考的過程。 設計高齡活動前可以以人與環境的連結為起始,在分別從對象、場地、行程、行銷、備案、跨域連結等,來為長輩設計活動。在設計活動前有著許多需考量的部分,像是年紀、行動能力、活動內容、休息點、路線、宣傳倡導方式等等。我們討論設計的方向可從健康飲食、體式能、藝術文化、科技數位來去思量,用不同的角度、眼光來去參考,設想再與大家一同討論。 和長輩、小朋友、不同年齡層的朋友認識附近所居住地。認識居住地附近的動、植物,了解有什麼資源是可以去觀看、使用的。考量年齡、人數、性別比、興趣、場地、行程,確認方案是客群可以接受的。5W2H方法。 深入理解與人與環境的連結,帶回到服務設計之關聯,在設計時要考慮到環境結構,因著不同的環境,有不一樣的服務設計,才能盡可能符合需求並貼近生活。 首先需確認接受對象之年齡、行動力、人數、體能條件,後了解場地條件之需求(容納大小、設備、環境之危險性),再訂定行程之內容、時間及交通,接著便需要透過各種推銷方式已將此活動推薦給合適的人群(例如:群據點、海報),另外,需要準備相關備案以因應不同緊急狀況下之預備措施(例如:雨天、太陽太烈),在安排活動中若有其他非專業領域之預備工作則需向外尋求資源或幫助。透過一個完善的規劃,藉此提升長輩在活動中的順利度及完整度。 帶長輩活動時要考慮哪些條件?像是規劃期間需要考量的對象、時間、行程等,都需要去了解、思考。另外,關係建立也是一個需要的必備條件。 觀察、訪談、沈浸法。高齡機構的服務設計要注重的細節有很多,像是有無照顧者陪同、有無行動不便的問題,場地的選擇、講話速度和介紹知識的深度和有趣性。都是影響服務活動是否能如期進行的因素,因此設計一個高齡服務活動時一定要考慮到參與對象的條件和地點及道具。 2. 本課程如何幫助您瞭解跨域、跨齡服務規劃的未來性? 看似毫無相關的兩個領域其實仍可以有許多火花,專業的生態導覽結合社區、據點的活動,藉由資料收集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喜好,若有其他不同專業領域可以透過合作、邀請來讓活動更全面、完整。 老人其實也是小孩,所謂的老小孩是有道理的,因此如何對長輩,就是用對小孩的方式,長輩一樣是喜歡玩,也是需要陪伴的,不能因為長輩年紀大就認為不需要玩樂跟陪伴,這些都是因為很重要的。 如何讓長者在不同的狀況下能一同參與活動,是需要許多領域的人共同努力,因此就在未來絕對是需要再多努力。 高齡者在社區中的人口占比越來越高,大部分都來到10%以上,那現在政府、民間都在推廣C據點,然後設計一些健康促進或是延緩老化的課程,但據點中或是機構中都以課程為主,長期這樣的設計如果我是長者也會感到無趣或是疲乏,所以如果可以跨域設計更有趣、動態,除了可以增加參與度外,還可以訓練到五感感觀。 本次課程設計講者原本是生物系的領域,卻可以跨領域服務。講者說雖然在帶小孩參與,但帶小孩參與活動與帶老人是有相似的(老小孩)。課程多元化,結合植物的,讓長輩可以接觸多元領域,增加知識。也可以透過出去看植物,增加出去的機會。 了解了許多長輩曾經作為規劃者,到了現階段作為使用者,他們想法變化。服務使用者(長輩)選擇參加服務/活動的依據。 社區照顧:社區中有能力者照顧無能力者(例如老老照顧)。C據點引進營養師,維持健康飲食。C據點比起原來的關懷據點,多了專業人員的進入,不同專業也需相互協調。一群人跟環境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連結:孤獨研究發現自己難以與他人進行分享,初跨領域時也需磨合。 設計思考的重要性,在於運用多元的視角切入,從生理、心理、社會,甚至是靈性成面,創造跨齡服務更多元的可能性。 舉差異甚大的例子(如城鄉服務使用者的環境、年齡、比例等)來呈現服務使用者的自主性和差異性。我很驚訝的是,在城市、據點服務,居然不是「求人參與」,而是長者「自行抉擇」,甚至他們願意捨去原有的購買服務(健身房)。 今日講師專科是生態環境相關,但能好好的運用於孩童、長輩間來活動,覺得對他們對在地生態的認同感及求知欲都會上升。 講者以生態、長輩的文氏圖引發思考如何規劃行程,並著重傾聽、同理與敏感度調整行程、對象、時間等流程,帶領我們思考規劃流程需注意的細節,並以自身經驗分享帶活動中所遇過的經驗讓我們反思。 講師用期待長輩到戶外了解生態的活動經驗,讓我們了解設計一場活動需要考慮的內容,要收集資訊、分析資訊、統整資訊,這些只是前置作業,之後才要開始進行設計的部分。活動進行完後還要進行最重要的品質,這樣多場活動辦下來就可以累積很多經驗,讓每次的活動都可以越來越符合對象的需求。 利用設計思考:同理、定義、原型、發想、測試來分別去探討考量服務設計/規劃。在這次課程中也了解到如何使用觀察法、訪談法、沈浸法來為長輩們設計課程(活動),而活動過後再經由長輩們的回饋來進行改善與進步。 講師利用休息時間帶小朋友、長輩用五官去感受家中附近公園的生態、曬曬太陽、多走路、吸收維生素D。 原來高齡機構服務設計也能從大自然的角度切入和操作,我覺得挺特別也挺好玩的。 由同理、定義、原型、發想、測試的技巧,以參與者而非設計者為中心,在實施後更以回饋來增進能力,且在活動過程中持續觀察,以在下次計劃做出調整,並藉以提升長者之參與意願,透過一次次的精進,增進每次活動的品質。 講師是從剛開始帶小朋友到生態園區或附近公園講解生態,從對象兒童到老人,有許多共通性及相異處,兩個看似相異的領域,在經過活動設計的改變後,仍可能有無限可能。 一項一項考慮:對象的年齡、人數、移動能力、體能條件、其興趣、場地的條件、有無廁所(無障礙)、陰涼處、安全性。行程:生態、人文、兩點、路線。宣傳方式:長輩圖、群據點、海報。備案:雨天、烈陽。跨域連結:教具印刷、跨知識、跨文化。 3. 課後,我還想說/問? 透過翻轉教室的模式,增加更多的討論、互動空間。 很好,可以啟發我不同角度的思考。 感覺設計一項活動是非常需要細心及全面思考的是。 |
四、活動花絮:
|
|
活動設計者的「同理」與「敏感度」 |
設計思考常用的雙鑽理論 |
|
|
從人與環境的連結為起始設計高齡活動 |
跟社區長者一起來規劃夏日生態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