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因應社會變遷:培育具人本前瞻、智慧跨域之人文社會科學人才計畫—跨域創新精神
「1-1人文社會議題學習型組織」系列活動2
活動名稱 |
心理衛生領域家庭實務案例分析 |
||||||||||||||||||||||||||||||||||||||||||||||||||||||
活動日期 |
109年05月14日(星期四) |
||||||||||||||||||||||||||||||||||||||||||||||||||||||
活動時間 |
13:10~15:00 |
||||||||||||||||||||||||||||||||||||||||||||||||||||||
活動地點 |
本校濟世大樓CS406教室 |
||||||||||||||||||||||||||||||||||||||||||||||||||||||
活動參與對象 |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家庭社會工作修課同學 |
||||||||||||||||||||||||||||||||||||||||||||||||||||||
活動參與人數 |
37人 |
||||||||||||||||||||||||||||||||||||||||||||||||||||||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深化培育以人本精神與跨域視野的智慧創新與精準醫療人才 透過跨域創新之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參與實踐與人工智慧視野結合,啟發學生意識到健康權的交織網絡,學習運用同理心作為溝通對話的橋樑,發展跨領域的合作能力,以開發結合人文精神和科技能力的適當媒介,促進健康權的落實與永續實踐。 二、課堂內容摘要紀錄: (1) 問題評估與處遇:評估個案家庭背景、個人成長史、在學狀況等,給予適當處遇 1. 顧壓力→支持父母、親職教育、疾病衛教父母降低父母照顧負荷 教導父母宇個案互動技巧 建議父母順應個案狀況,讓個案較多自主,減少干涉,降低衝突。 2. 顧問題→建議轉介慢性病房,讓家屬喘息,藉此機會增加個案病識感與自我控制能力,強化個案配合日間復健動機。 3. 題與暴力風險,個案性格完美好強好面子壓抑,情緒不易顯,為自傷傷人高危機個案 憂鬱症性質→建議心理師為個案做悲傷輔導,處理哀痛反應與藥物治療。 (2) 問與答: 1. 慢性、急性病房裡面,社工在協助患者時,會不會和其他專業領域人員有衝突?那這樣的衝突要如何溝通和解決?有沒有相關的事件可以舉例給我們瞭解一下呢? A:因精神科是一個專業團隊,難免有照顧理念不同,舉例來說:人格違常個案社工師會因社會支持系統不佳之緣故會轉介到日間病房,認為可以透過社交、環境治療,護理師不太能接受,因其是第一線照顧者,擔心個案會難以照顧,此時透過開會討論,用投票的方式決定。社工師是用整個生態觀點看待個案,期待他有社交、規律生活。護理師較從行為表現觀點看,較不看需求和背後因素。看待其他事件也會有不同的觀點,像是個案父母親高情緒表露時,護理師會同情個案,但社工會使用家庭評估了解家屬情緒,例如性格、罪惡感等,用比較全面的角度去看待此問題。 2.對患者家屬及患者本身,想必會遇到“我/他沒病”但又是必須強制接受治療的狀況,該怎麼協調? A:民國96年後符合嚴重病人診斷(嚴重病人且有自傷傷人之虞者),得安排住院,強制治療不必透過父母親同意因此沒有協調餘地。但另外需評估沒有病識感的家屬是否適合設為保護人,若否,衛生局可啟動公設保護人。但若未達到強制治療標準,工作人員須說服、疾病衛教家屬,也可讓家屬嘗試錯誤,透過實際經驗說服家屬。 3.精神社工在這領域裡,據先前課堂的了解,對家屬、病人是同一陣線的是替他們向其他醫療專業發聲和協調的存在。當病患及其家屬,不認同自己(社工)是他們的力量,那該如何是好?立場為何? A:可轉案,讓其他能力的人接手,但還是需展現專業能力,不須認為對方一定要認同自己。 4.對於近日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議題有什麼樣的看法(襲警案或是先前的小燈泡事件)或是如何面對精神病患家屬被污名化的處境? A:須釐清家屬不正確觀念,辦理家屬教育團體,告訴家屬去汙名的第一步是家屬自我去汙名,ex.上電視時是否願意去除馬賽克。對襲警案的看法是贊成精神科醫師,認為這是精神衛生教育的問題,風險要及早預防。 5.當病患背後並沒有所謂的家庭支持系統時(例如親屬過世或是斷連),還能夠幫助病患尋找那些支持系統,或是媒合哪些資源? A:精神科資源有托育養護、護理之家、康復之家、社區復健中心、日間病房,主要依據個案的功能評斷合適的資源。 6.當精神社工最常遇到哪些關於家庭的問題?會給予什麼樣的處遇? A:家庭問題眾多,例如:婚姻、教育、外遇、溝通互動。在親職教育的部份,須使家長明白孩子的發展階段、發展目標為何。鼓勵同學多去跟社會接觸,豐厚生命經驗,多去看、聽,才能夠有技術服務個案。 (3) 量化資料整理:
(4) 質化資料整理: ² 本次課程對於精障者家庭處遇有了新認識: 1. 在家庭照顧方面給與精障者支持、陪伴,同時也要給照顧者充分的喘息。 2. 處理精障問題時父母的親職教育很重要,不只讓家屬了解疾病,也改善家庭互動及教養方式。 3. 要對個案的行為和語言有更高的敏感度,因為他們做的是背後可能都有某個原因,也可以更了解他們的需求。 4. 精神科個案會是我們可當永遠的朋友。 5. 對孩子的教育發展要了解,也要知道如何滿足家庭成員的需求。 6. 亞斯伯格症可能到成年依然說話像小孩,不會體會何謂能說與不能說。 7. 許多人生活懶散並非他願意,而是他生病了。 8. 經由近期的新聞同學提出汙名化的狀況,透過講師的回答後有了更多新想法,汙名化是全世界的,如果不先接受自己(或家人)又要如何使他人、社會大眾來接受之。 9. 家庭評估很重要,評估整個家庭的狀況、各家庭成員的狀況,找出其優勢,並解決成員與家庭的問題。尤其對精神疾患者的家屬須讓其了解疾病的內容與該如何去對待患者,都是須要學習的。 10.透過這次課程看到許多實際案例,看到很多家庭互動或是在各案成長背景中都有一些潛在的原因可以探討,受益良多! 1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案例二,從日間病房被送進全天病房時,社工教個案的父母用行動表達憤怒,此法配合父母不罵小孩的特性,同時能解決問題,我覺得很有智慧。 ² 本次課後希望繼續研討的議題: 1.如果今天社工是被害者家屬,是否還能像在工作時這麼理性以精神病患的立場優先考量? 2.若家庭或個案的暴力風險無法排除該怎麼辦?是否支持精神疾病患者回歸社會? 3.轉案是社工自己可以決定的嗎?還是要透過其他醫療人員的意見? 4.雖然網路上有資料,但自己還是不太能確定精神社工月薪多少。 |
三、活動花絮:
圖說一:家庭評估在精障者家庭處遇的重要性 |
圖說二:汙名化?去汙名化?自我去汙名化? |
圖說三:思覺失調症會者行為能力辨識與刑責之關聯 |
圖說四:江國慶國賠案人權議題之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