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開始: 2020-05-07
活動日期結束: 2020-05-07

 

109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因應社會變遷:培育具人本前瞻、智慧跨域之人文社會科學人才計畫跨域創新精神

1-1人文社會議題學習型組織」系列活動1 

活動名稱

非行少年家庭實務案例分析

活動日期

1090507(星期四)

活動時間

13101500

活動地點

本校濟世大樓CS406教室

活動參與對象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家庭社會工作修課同學

活動參與人數

27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深化培育以人本精神與跨域視野的智慧創新與精準醫療人才。

透過跨域創新之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參與實踐與人工智慧視野結合,啟發學生意識到健康權的交織網絡,學習運用同理心作為溝通對話的橋樑,發展跨領域的合作能力,以開發結合人文精神和科技能力的適當媒介,促進健康權的落實與永續實踐。

二、課堂內容摘要紀錄:

(1)  林萬億政務委員帶入「脆弱家庭」概念,取代「高風險家庭」。

(2)  「人在情境中」理論—兒少問題一定與環境相關,包括家庭、學校、廟會文化等。

(3)  《少年事件處理法》處理未滿18歲之法源依據,去年重新修法,為了去標籤化。

1. 標籤理論發現越早進入司法體系,待在司法體系時間越長。

2. 7歲以上未滿12歲之兒童犯罪不處理,行政先行。(法院不處理,教育體系、社政、衛政系統先行處理,少輔會統籌行政體系)

3. 虞犯(可能犯罪但未犯罪)內涵改變:拿掉逃學、逃家概念,使用行政先行觀念(重視教育、輔導、資源連結觀念),但依然包含使用三四級迷幻藥毒品。

4. 處分不能限制其自由權,收容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並且夜間不得審訊兒少。(依據CRC兒童權利公約)

總的來說,《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過後,法院只處理12-18歲少年,兒童交給家庭、政府行政單位處理,現今還在摸索中。

(4)   去除中輟生名稱,因人權理念,須去標籤化、病理化,現稱為拒學生。因為環境因素,沒有現實感,或者因家庭失功能,家長失去管教權而導致拒學行為。

(5)   傳統犯罪研究

1.  生理學傳統:龍勃羅梭主張生來犯罪人,只要有甚麼樣的生理特徵,就注定會犯罪。

2.  心理學傳統:佛洛伊德主張,強調潛意識的影響,與變態心理學發展有關。Ex.電影沉默的羔羊

3.  社會學傳統(環境犯罪學):人犯罪與環境有關。

(6)   新聞案例

愛沙尼亞官方普賽普受訪表示:「由於該案涉及14歲以下兒童,因此嫌犯不會面臨刑事訴訟。相反地,必須透過其他法律手段以消除這些危害。幾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尤其是跟家長的合作),對於引導孩子遠離暴力極端主義很重要。」

三、問與答

(1)   家庭中如果有偏差行為者的話,手足可以用什麼方式或是技巧幫助他改變

A:跟手足關係好的話用情感作為基礎表達關心、規勸,若平時疏離、衝突,就不要火上加油,主要需找到相關資源協助,可從輔導室開始。家人關係支持性依然重要,可思考偏差行為背後與家人關係的關聯性,利用關係將偏差行為少年拉回來。使家能夠表達情感、溝通。往往案主是被家庭成員誤解,無法表達情感、澄清,因現今家庭無此習慣,父母親管教是權威,因此會有反抗。

(2)   親職教育也是改善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重要工具,具體的宣導觀念或是因應策略有哪些

A:可以生態系統理論、人在情境中觀點思考,重要的是引導父母了解孩子是在什麼樣的情境脈絡下成長以至於有偏差行為。社工談親職時看到小孩偏差行為,可預想可能是父母親無法合作管教,可能展現給子女的管教是軟弱或僵化的。須讓父母學明白這個年紀孩子的特性是什麼,要用什麼樣的方法與之互動比較能接近。

(3)   少年的低自我控制主要源自家庭不當的管教,可用哪些方式去改善家庭的關係和互動

A:在工作者的視角家長好像沒有做什麼事,但家長往往都認為他們對小孩做了很多事情。實務工作者需理解這部分,並且提出家長做的什麼事是無效的,應該要怎麼做是對的。

(4)   青少年與家庭的關係活動應該要為密切且正向,如果該家庭的能量低弱造成青少年的行為得不到管教造成犯罪事件,社工首先要介入的層面與處遇及理論應該要是什麼

A:須家庭為何能量低落?是沒有意願?沒有能力?習得無助?了解背後狀況是什麼?跳脫技術性的思考。工作者教導家長用支持性態度,肯定讚美、回饋,使家長明白該如何做。

(5)    社會工作者、心理諮商師的所學與專長有所不同,在進行家庭處遇時,有甚麼明顯的差異?

A:社工重視外在情境與個案間的互動性,心理專業強調個人內在系統如何看待問題及外在情境。社工積極主動,想改革社會,發掘社會制度不公平之處。心理師較被動,改革對象是個人。兩者專業角色不同。

四、量化資料整理

項目

非常滿意

滿意

尚可

不滿意

非常不滿意

1.      您對本次活動帶領者講授滿意度為何?

38.5%

50.0%

11.5%

0.0%

0.0%

2.      本次活動讓您認識非行少年家庭工作議題程度:

38.5%

57.7%

3.8%

0.0%

0.0%

3.      本次活動能使您對非行少年家庭動力瞭解度:

30.8%

53.8%

15.4%

0.0%

0.0%

4.      本次活動帶給您在非行少年家庭處遇策略的瞭解度:

34.6%

50.0%

15.4%

0.0%

0.0%

5.      整體而言,您對本活動的滿意度為何?

38.5%

46.2%

15.4%

0.0%

0.0%

6.      未來舉辦社會議題系列活動您是否會推薦其他人參與

96.2%

未填 3.8%

 

您參與本活動,讓您在下列何種技能上有所成長

a.能夠運用多元學習方法

b.能主動參加各類活動及追求新知

c.能具備建構生涯學習規劃能力

d.思索生命存在價值

e.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發揮個人創意與特色,尋求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f.能運用多種資源尋找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並將多種資訊加以整合成有意義知識

13(50.0%)

12(46.2%)

3(11.5%)

8(30.8%)

21(80.8%)

10(38.5%

 

五、質化資料整理

本次課程對非行少年家庭新認識:

(1)  親「職」教育同時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義務。少年犯罪有諸多因素,可能因同儕影響、家庭緣故,其中家長肩負著教養的重責大任。

(2)  社會工作是「人」幫助「人」,而不是「工具」幫助人。非行少年問題是多面向的,社會工作者應當展現出陪伴、傾聽及同理的角色。社工在非行少年的議題是要陪伴家庭成長,而不是幫他們解決問題,幫家庭越多越讓他們看不見自己的能力。

(3)  非行少年問題須從家庭著手。做家庭工作不應把個案視為問題,要從人的角度做評估。除了關注少年外,更重要的是要處理少年的家庭與周遭環境對他們的影響。

本課程後繼續討論的議題:

(1)  成長經驗是個很好的教育觀念,沒有所有人都適用的辦法。父母是如何影響自己不走偏?

(2) 今天老師提到少年法院在判刑時會盡量判短一點,可是在桃園卻出現秀才國中這種學校,都是收容家庭失能的孩子,這種機構的收容可以改善家庭的不足嗎?還是會在裡面更加地社會化呢?

六、活動花絮: 

109050701

109050702

圖說一:社會工作是助人自助的工作,不是工具幫人

圖說二:釐清親職教育在家庭處遇過程的功能

 109050703  109050704

圖說三: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後行政先行的意義

圖說四:處遇視家庭為可溝通、對話、表達的空間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