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開始: 2019-03-12
活動日期結束: 2019-03-12

108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那瑪夏人才培育與健康永續發展計畫-主軸一

「源自祖靈: 認識原住民生活與祭儀系列活動-2全校性講座」

活動名稱

原住民復原力與醫療

活動日期

1080312

活動時間

1000~1300

活動地點

本校第一教學大樓N111

活動參與對象

本校師生

活動參與人數

本校師生:43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配合本校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為加深高醫原住民學生對於自身傳統祭典與生活的認識,和非原住民學生的多元文化涵養之提升,於107學年度第2學期辦理一系列原住民祭儀全校性講座,引領高醫師生更加瞭解原住民祭儀與文化。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本次全校性演講由主軸一召集人林津如老師邀請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住院醫師為高醫師生分享在屏東縣牡丹鄉進行醫療服務的觀察與經驗,三、       介紹屏東滿州牡丹的原住民傳統習俗,同樣是排灣族在屏東的南排灣和台東的排灣族所使用的語彙會有差異,在地方服務時需使用在地語彙與和病患溝通。以檳榔為例,檳榔對原住民而言,檳榔是水果、禮品、藥用、社交,小孩也會吃檳榔,早餐店門口也放有自由取用的檳榔可食;屏東平原六堆客家人的生活範圍是主要的檳榔種植區,田埂的界線,檳榔葉鞘作為遊戲。另有甜甜的檳榔乾,因應檳榔淡旺季不同的產量,然而現在台灣全年皆有產檳榔,所以檳榔乾現在較不常見。隨著科學不斷地發展,90年代之後的研究才確認檳榔的籽和荖花有致癌物質與口腔癌有關聯。對原住民而言檳榔和酒是和各種靈連結與分享的神聖儀式,到了1980年代資本主義開始伴隨著檳榔和酒進來時成為壓力大提神的紓解方式,因勞動工作環境的增加,需要神經的刺激來提神,且以勞工階級為主的嚼食文化,被認為是低下階層在食用的東西,如此可見對同一件物品觀點形成的環境情境完全不同。。開始宣導不吃檳榔到現在約40多年,宣導的效果尤其對年長的長輩成效最差,所以從事原住民在地醫療服務時,需多瞭解習慣形成之文化背景,以提供適性適所的服務。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本校師生團隊透過演講能更了解進入原鄉服務時,瞭解未來醫學相關科系學生至偏鄉從事醫療服務時能為在地提供什麼樣貼近需求的服務。

四、 活動花絮:

 108031201

108031202 

來自嘉義基督教醫院的盧敬文講師。

盧敬文講師分享田野調查的經歷。

108031203 

108031204 

盧敬文講師演講過程。

課堂老師提問。

108031205 

108031206 

林津如所長進行問與答的主持

林津如所長進行討論分享

Go to top